我國傳統文化一直推崇天人調諧思想,強調天人相統一,強調人是自然的朋友,人與自然要和諧共生。
然而,由于歷史原因以及經濟社會發展需要,我國經歷了“只要金山銀山,不要綠水青山”的發展階段。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固然能帶來經濟的發展,能促進社會的文明進步,但這種發展是不可持續的,甚至會反過來束縛經濟發展、民生改善。我國一些地方在城市建設過程中為追求經濟效益,在生態環境上有不少欠賬,引發了霧霾、沙塵暴等環境問題,生活環境嚴重惡化。一些資源型城市對自然索取無度,城市在經歷短期繁榮后,隨著資源的枯竭,發展進入了死胡同,城市建設停滯不前。慘痛的教訓不斷證明了“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文明社會持續發展的根本基礎,藍天白云、綠水青山是長遠發展的最大本錢。只有重視生態環境保護的發展,才是可持續的發展,只有選擇綠色文明的發展方式,才能為人民群眾創造出更加美好的生活環境和生態環境。因此,綠水青山的生態美與經濟社會發展的文明美不僅要各美其美,更要“美美與共”,相互依存、相互促進、共處共融。黨的十八大以來,生態文明建設的理念越來越深入人心,生態惠民、生態利民、生態為民的效應日益凸顯。大興安嶺實行生態保護與經濟轉型,大興安嶺人從砍樹人向護林人轉變,生態“存折”不斷增值,大興安嶺實現了美麗和發展共贏。生態保護與文明發展“美美與共”、“比翼雙飛”,無數的事例成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鐵證。
當前,我國人民群眾的發展需求已經發生重大變化,從“求生存”到“求生態”,從“盼溫飽”到“盼環保”,既要經濟社會發展的文明美,更要保住綠水青山的生態美,已成為人民群眾的愿望和追求。這就要求我們把生態文明從理念轉變為全民自覺行為,深層次改變價值觀念、行為模式、生活和生產方式,堅決摒棄損害生態環境的發展模式和生活習慣,自覺增強生態意識、環保意識、節約意識,把綠色文明的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融入社會的方方面面,融入每個人的點點滴滴,營造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良好風氣,以綠色文明的發展滿足人民群眾對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的需要。
如果要問美麗的中國是什么樣子的?那么,既有經濟社會不斷發展的文明美,又有綠水青山常駐的生態美,才是美麗中國的模樣
。(莆田文明網曾茂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