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網5月21日訊(福建日報全媒體記者 蕭鎮平 通訊員 陳藝輝)日前,漳州龍文區郭坑鎮郭坑村開展一年一度“進香”民俗活動。和往年全村老小出動、上百輛私家車浩浩蕩蕩形成長龍不同,今年組織者統一安排3輛旅游大巴,同時要求每家每戶最多1人參與,“進香”途中不得燃放鞭炮。“這樣做既節省了家庭開支,也避免了堵塞交通,我們也更悠閑、清凈了。”郭坑村村民郭藝飛為民俗日的新變化拍手稱贊。
去年以來,郭坑鎮提倡喜事新辦、喪事簡辦,文明節儉新風逐漸深入人心。
儉約過節日 民俗味不減
今年正月十五,郭坑鎮院后村宗祠門口的廣場上人頭攢動,一場由村民自編、自導、自演的元宵文藝晚會在上演。精彩的大鼓涼傘、扇子舞等節目輪番上演,掌聲、助威聲、歡笑聲不絕于耳,節日氣息濃厚。
郭坑鎮各村共有34個民俗節日和“菩薩日”活動。過去每逢民俗節日,各村都會在村道兩旁懸掛大量氣球、氣柱、拱門,村民“寧窮一年,不窮一天”,東挪西借也要講排場、擺闊氣,每個家庭每年在各類民俗活動的消費平均在1.5萬元以上,給村民的生活造成了較大的經濟負擔。
“其實,我們也不愿意大操大辦民俗節日,但礙于情面,也沒人敢帶頭改變,只好硬著頭皮繼續操辦了。”篁卿村村民老黃說。
為了順應群眾的要求,去年以來,郭坑鎮積極開展移風易俗活動。各村(居、場)充分發揮村委會、老年協會、紅白理事會等組織作用,建立一支精干的村級“移風易俗文明勸導隊”。
郭坑鎮黨委政府為34個民俗日量身制定勸導工作預案,要求所在村移風易俗文明勸導隊在開展民俗節日活動兩周前,按照工作預案對理事會和村民進行宣傳勸導;鎮紀委干部和駐村黨風監督員要在民俗節日一周前對勸導情況進行監督。民俗活動開展過程中,勸導隊要到現場監督落實情況,及時對存在的問題進行處置,鎮、村還在“普度日、佛生日、游神”等民俗活動期間,舉辦健康向上的文體和廉政文化活動,把“普度日”“佛生日”變成群眾的“健身日”“廉教日”,徹底轉變原有大擺筵席、宴請賓朋的活動形式。
簡辦紅白事 樹起新風尚
“去年,我岳父去世的時候,移風易俗文明勸導隊給我做思想工作,希望我能用簡樸的追悼會代替大操大辦,做全鎮紅白喜事移風易俗第一個吃螃蟹的人。一開始我也很難接受,主要是擔心被村民議論,現在看到村民不但沒有說閑話,反而紛紛要求用追悼會的形式來為親屬辦喪,我心里挺欣慰的。”郭坑鎮洛濱村村民鄭炳其回憶說。
郭坑鎮移風易俗號角一吹響,洛濱村率先響應號召,通過開展制作一份“移風易俗倡議書”、舉行一次“推進移風易俗集體簽名”、建立一支“移風易俗文明勸導隊”等“九個一”活動,并采用追悼會的形式簡化辦喪程序,積極倡導婚事新辦、喪事簡辦,反對鋪張浪費。同時結合“道德模范、最美人物”評選活動,引導廣大村民從“攀厚葬”逐步向“攀厚養”轉變,營造文明向上的良好氛圍。如今,移風易俗已在洛濱村蔚然成風,去年10月份至今,洛濱村9場喪禮均已取消西樂隊、哭靈,治喪時間也縮短至2—3天,一場喪事可節省1萬元以上。
喪事簡辦,同時婚事新辦。今年4月,洛濱村村民鄭梓奇家辦喜事,該村移風易俗勸導隊得知消息后,主動上門勸導,促成婚事簡辦,取消了鋪設紅地毯、擺設氣球拱門等氛圍布置并相應減少煙花燃放量,同時,將酒席由每桌8人改為每桌10人,共節省費用2萬多元。嘗到移風易俗工作“甜頭”的鄭梓奇現在也成了移風易俗勸導隊的“編外”成員,經常在村里宣傳喜事簡辦的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