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家風培育好品格 三朝御史三代清廉?
在村落的吳氏家廟內,有一塊“三朝御史”的匾額,是靈水鄉賢明朝監察御史吳從憲的官匾,他任過明嘉靖、隆慶、萬歷三朝的監察御史。今年70多歲、古村落辦主要成員黃鵬飛老人介紹,《泉州府志》《晉江縣志》《靈水吳氏宗譜》和很多有關史料中,都有記載吳從憲及其伯父吳希澄、次子吳可遠三代人為官清廉、勤政的政績。這個故事,當地的靈水人都知曉,無不贊嘆。
自古廉者勤為民。吳希澄(1491年—1573年),曾任廣東長樂知縣。任職期間,他關心百姓疾苦,把百姓的事放心上,廣泛發展農業,讓人民有存糧,無論遇到旱災或水災,百姓便不用為生活而擔憂。他上任時,妻子帶紡紗機隨從,后來因為不恥與貪瀆之徒為伍憤而辭官。離任時,只有十二兩銀子帶回家鄉。返鄉后,他投身農耕,閑暇教兒侄讀書。
長輩為晚輩樹立了榜樣,好家風得到流傳。吳從憲(1522年—1581年),少年時跟著伯父希澄,把他當自己的父親一樣對待。伯父清廉為官、勤儉為人的精神,深深影響著吳從憲。萬歷版《泉州府志》記載著這樣一個故事:吳從憲性情寬厚,當他還是學生,在泉州開元寺讀書時,有一次看見一位女香客失落一對金釵,他立即叫住這位香客,拾還金釵。后來為官,他體察百姓疾苦,為百姓興修水利;隆慶六年(1572年)巡按山東,青萊等州三年沒有雨,他帶領吏民登泰山為民祈雨;萬歷二年(1574年),在京監文武試,有中官弄權不法,他不寬容,上書請求罷免;萬歷三年(1575年),再次巡按浙江,五月十三日突發臺風引發災害,數萬畝被毀,數以萬計的人死亡,他不計較個人得失,“動用官庫銀若干萬,親自監督填塞加固,堤岸至今海岸無沖崩之苦”。百姓得救了。但因為吳從憲的“先斬后奏”惹惱當朝皇帝,被貶后隱居靈水生活。
家風是一種無言的教育,無形中影響著孩子的心靈和成長。吳從憲次子吳可遠(1545年—1594年)萬歷十三年(1585年)奉差出使高麗(朝鮮)。高麗國國王很高興,想要送禮給可遠。可遠拒絕未果,后來出于禮節,可遠收下禮物,在回國時,他托送行官轉達答謝信給國王,信中寫明所贈財物原封不動,交使館人員轉交國王。這件事在當時的高麗國被一致贊揚,都說上國的大官品德高尚。
這就是流傳在古村落里的“三朝御史三代清廉”的故事。近年來,靈源街道將家風家訓融入黨風廉政建設宣傳教育之中,結合“三朝御史”的家風傳承,在靈水古村落建設“御史第”家風家訓展館,結合本地較有文化背景的家規家道深入挖掘、傳承弘揚具有本土特色的家風家訓,有力地推動全社會形成廉潔自律、修身齊家、崇德重禮的良好風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