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網4月19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楊珊珊 張榮森 楊怡曼)去年3月以來,廈門市同安區扎實推進移風易俗工作,自上而下推動落實民俗日不宴請、紅白喜事簡辦等措施,群眾觀念逐漸轉變——如今,在同安,民俗日群眾不再大擺酒席,辦婚禮不再鋪張浪費,葬禮普遍主張勤儉辦喪,甚至有群眾帶頭將小兒“滿月酒”變成了“敬老節”……
這些移風易俗的新做法為群眾大大減負,逐漸在該區深入人心,形成文明新風尚。據不完全統計,一年來,同安區推進移風易俗共為群眾節省開支約2億元。
近期,在福建省紀委對全省十個移風易俗聯系點進行的督查與評價中,廈門市同安區被列為“移風易俗做得好的地區”。此外,去年底同安區委托第三方機構,系統調查全區群眾對移風易俗工作的知曉率、滿意率和支持率等情況,調查對象覆蓋全區各鎮、街、場,完成有效樣本4151個,調查顯示,群眾對開展移風易俗知曉率為93.9%,對移風易俗工作支持率96.2%,對移風易俗工作滿意率為96.2%。
民俗日不擺流水席 村民稱真正大減負
18日,農歷三月初三,正值同安區五顯鎮四林村邱厝里和梨仔林兩個自然村一年一度的民俗日。在同安區推行移風易俗之前,每年這個日子總是村里車水馬龍、“人氣最足”的時候——家家戶戶都會大大操辦一番,在家門口搭帳篷擺桌椅,請上親戚朋友大吃一頓,有的人家甚至從中午“熱鬧”到晚上,賓客“不醉不歸”。
今年民俗日,臨近午飯時間,走進村莊,一路上“我們封建日(民俗日)不宴請,歡迎平時多來坐坐”“推進移風易俗,樹立文明新風”等橫幅標語清晰醒目,也沒有搭篷設宴的現象。
“去年開始我們就都沒請客啦。”村民葉建軍正悠閑地在家中泡茶,他家的廚房中只備下了幾樣家常菜。往年,碰上家鄉民俗日,在廈門島內工作的他總要提前兩天回來準備宴客,他說:“現在不擺宴席了,至少能省下幾千塊錢,省錢又省力!”
村民黃六妹正忙著和村里的老姐妹們排練腰鼓表演,她說,以往“大宴賓客”最累的就是她們這些主婦了,村民間少不了互相攀比宴請的排場、菜色。移風易俗后,她們只需要準備簡單的祭祀果品,不用像往年一樣在家中忙著洗菜做飯,還能跳跳舞為民俗日增加氣氛。
“請客吃飯至少都要花掉大半年的工資,現在這筆錢省下來了,可以用在小孩的教育上,去年我還坐游輪去菲律賓旅游了一趟呢!”黃六妹高興地說。
“移風易俗后,民俗日是‘家里頭靜悄悄,外面熱熱鬧鬧’。”四林村老人協會副會長洪軍印連連為村里的新氣象叫好,他說,現在不僅民俗日取消了大操大辦,村里的婚事、喪事也都簡辦了,村民間漸漸形成了好慣例,鄉村面貌煥然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