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實效,一舉多得贏民心
“以前這里是‘鬧市’,現在像個城市了,不僅馬路寬了,衛生也好了。”市民曾慶文笑著告訴記者,3月29日以來,韭菜園“馬路市場”真的消失了,韭菜園難得這么安靜。
“現在跟以前完全不同了,路很暢通,再也不用擔心出行問題了。希望相關部門抓好管理,讓‘馬路市場’不再重現。”市民魏鵬舟對于這次整治也很滿意。
記者分別在3月29日和4月9日兩個晚上,分別前往韭菜園與東城農副產品二級批發市場探訪發現,與韭菜園的寧靜相比,批發市場人氣很旺,經營戶忙得不亦樂乎。
“一個晚上賣1000多公斤,在凌晨1:30前基本可以賣完。”經營戶林英在22:30來到批發市場,在凌晨1:00蔬菜已經賣得差不多。“這里不僅寬敞,還不用擔心淋雨。在韭菜園的時候最怕的就是下雨,在雨季經常是淋雨淋到天亮,長期下去,我們的健康也會受到影響。”林英笑著說道。
“多的時候,一個晚上賣2000公斤蔬菜,對我而言以后就不需要占位置、搶位置了,心情也好了不少。”經營戶洪柏富已經賣了16年的蔬菜了,他說新市場的前景不錯,他比較看好。
“從商戶反饋的情況看,交易量一天比一天大。接下去,我們不僅會對批發市場的不足進行提升完善,還準備一些促銷活動,確保商販能夠搬得進、留得住,還要旺起來。”王軍說道。(福建日報全媒體記者闕小琴 通訊員 溫連光)
記者手記>>>
解“馬路市場”難題,還需多出實招
行走在中心城區,“馬路市場”不少,它們的存在就像是一張張難以清理的“牛皮癬”,總是讓美麗潔凈的城市黯然失色,讓身在城中的市民汗顏,讓相關部門愁了又愁。怎么辦?
韭菜園“馬路市場”終于“消失了”!筆者認為這不僅為龍巖市整治“馬路市場”開了一個好頭,讓“馬路市場”的經營者看到了相關部門規范經營秩序,破解城市“老大難”的決心,更是為相關部門整治“馬路市場”樹立了一個典范。下一步,除了不斷提升完善市場配套設施,不斷提升服務質量之外,相關部門還應該多做總結,梳理出一套整治“馬路市場”的經驗,并將這些經驗推廣出去、落實下去,唯有如此,“馬路市場”才能徹底沒了“市場”。(福建日報全媒體記者闕小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