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出實招 破除陋習
為把移風易俗的“軟任務”變成“硬約束”,茶鄉各地八仙過海,各亮新招:
在蓬萊鎮,鎮黨委、政府專門下發文件,對黨員干部劃出“警戒線”,亮出“警示牌”,要求黨員帶頭落實“佛頭”每戶宴請不超5席。“群眾看干部,如果得到黨員干部的支持和理解,就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蓬萊鎮宣傳委員林雙林道出了鎮黨委、政府的初衷。
在長坑鄉,長坑等4個王氏村落制定出臺《長卿王氏村規民約》,村民做“佛頭”做到“三杜絕”(不設宴席、不請客、不燃放煙花)。其中,南斗村還規定,做“佛頭”除了宴請親戚外,一律不請朋友,如果違反規定,按每桌3000元上交違約金。
在感德鎮,華地等村也對佛事作了一番“改革”。該村把6年輪一回的“佛頭”改為12年輪一回。同時,把原來每戶宰殺一頭豬改為一個小組宰殺一頭豬,并杜絕請客習俗。“餐飲花費是佛事中最大的開支,有時候群眾之間還會搞攀比,造成很大的鋪張浪費。雖然大家都心知肚明,怨聲載道,但因為傳統習慣觀念的束縛而苦苦支撐。”華地村主任吳春金坦言。
佛事簡化,婚事同樣提倡“時尚節儉”。上個月,城廂鎮中標村一對新人辦了一場簡約環保的素食婚宴,一桌酒席的價格比傳統婚宴便宜了好幾倍。賓客們不僅嘖嘖稱贊,還爭相拍照發朋友圈。幾天前,龍涓鄉一對年輕人向家長提出旅行結婚,不收禮金,不辦酒席,背著行囊就出發了。
如今,喜事新辦、喪事簡辦、神事不辦在茶鄉百姓中已形成共識。“往年一到春節,就有各種佛事活動,不是被宴請,就是宴請別人,搞得筋疲力盡。今年好了,簡化了各種佛事活動,不僅節省了一筆開支,也有時間訪親探友,道路也不堵了。”長坑鄉南斗村的陳先生深有感觸。
文明生活 向上向善
“移風易俗,除了讓群眾看到實實在在的變化,也要讓群眾切身體會變化中的能量,獲得實實在在的利益。”陳劍賓表示。
“‘佛事’改革后,對照往年,據不完全統計,整個鄉起碼節約了8000萬元以上。”長坑鄉宣傳委員李藝芳給我們算了這樣一筆賬。
那么,節省下來的這些錢跑到哪里了?
“我們主要是引導、鼓勵他們捐助公益事業。”李藝芳介紹,去年以來,長坑鄉群眾捐資近400萬元,成立了長坑扶貧開發協會;捐資1400多萬元,成立了崇德中學教育發展促進會。西溪、下林、月眉、三村等村還發動群眾捐資40多萬元,建成了村級文體廣場,并籌備成立了村教育發展促進會。
群眾的觀念也在發生巨變。感德鎮五甲村村民王水土,將計劃用于次子結婚的50萬元捐贈助建安溪十一中圖書館;感德鎮鄉賢蘇水然先生將本用于過生日的2萬元捐贈該館添購圖書;蓬萊鎮嶺美村張訓清把兒子準備給他做90大壽的2萬元捐給嶺美村文斗祖宇理事會,用于獎教獎學、慰問困難群眾……
移風易俗,村民的業余生活喜好又轉向了哪里?
去年以來,安溪縣各地結合“家文化”“身邊故事·共同銘記”活動,將移風易俗與茶鄉特色文化有機融合,加快釋放文化發展活力,不斷豐富群眾業余生活。
湖頭鎮實施“村村有公園”工程,截至目前,已建成了18個公園和25個村民文化活動中心,村民在家門口就可以參加文體活動。此外,湖頭鎮還發揮李光地文化特色優勢,建成全省首家鎮級博物館——“閬湖博物館”,開館至今,參觀者近30萬人次。
城廂鎮各村在文體活動中心、文化園的宣傳欄、活動室、圖書室等位置,經常性張貼婚育新風、文明公約、24字社會主義核心觀等內容,讓移風易俗家喻戶曉、深入人心。
虎邱鎮舉辦第二屆“金婚”、“鉆石婚”慶典暨“幸福夫妻”、“最美老人”表彰大會,評選出10對“幸福夫妻”和7位“最美老人”;祥華鄉舉行千人品茗斗茶大會等“春節三天樂”,參與者達1000多人,300多名茶商嘉賓參與對話交流……
如今,茶鄉大地,民俗活動中的低俗成分已被剔除,紅白喜事上的攀比之風已經被有效剎住,向上向善的風氣正在向四周蕩漾開來。 (泉州晚報張曉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