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泉州元宵燈會期間,參與元宵燈會志愿服務活動的志愿者在展區留下了一抹亮麗的“志愿紅”,他們分布在各個崗位上引導市民文明賞燈,協助交警、公安等部門耐心勸導大家保持秩序,或者高舉手牌巡回宣傳,為市民們答疑解惑,細致介紹燈展的觀賞路線和亮點。一對前來賞燈的母子在得到志愿者的幫助后,表示想報名參加志愿服務,得知年紀太小不宜參加后,小朋友遺憾地請媽媽幫忙留影紀念,大聲說:“媽媽,我長大以后,也要當志愿者!”
在泉州,這樣常記“有時間做志愿者、有困難找志愿者”的普通市民并非少數,如此廣泛的“志愿意識”不僅向全社會展示了志愿精神、志愿力量,也體現了一座文明城市的基本樣貌。1919年,毛澤東在《湘江評論》中寫道:“天下者,我們的天下;國家者,我們的國家;社會者,我們的社會。我們不說,誰說?我們不干,誰干?” 的確,志愿者并不像“花燈”一般只可遠觀,人人都可以是志愿者,人人都可以是文明城市的“守燈人”。人是社會的細胞,是最小的社會單元,但同時也是國家的基石、民族的基因。國家的日新月異、民族的興盛強大,都離不開個體的奮斗和勞動,在祖國的宏大樂章中,每個人都是動人的音符,社會需要每一個“志愿者”,城市需要每一個“守燈人”。
實際上,成為文明城市的“守燈人”,無需著意“表現”,更無需刻意“表演”,只要做行動者,不做觀望者,爭做奉獻者,不做小我者,站好每一班崗,干好每一件事,做好“隨手公益”,便是踐行志愿者身份——隨手撿起地上的垃圾,隨手整理擺放雜亂的共享單車,隨手為環衛工人遞上一杯水,力所能及的幫助弱勢群體……
花好月圓人團圓,當時只道是尋常,盛世之下的平安喜樂,人們總是習以為常,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同住一個城,共愛一個家,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是每一個人的努力,點亮了文明城市這盞“最美的燈”,讓我們繼續做好“守燈人”,讓文明永不止步。(鯉城區委文明辦楊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