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風3月15日訊(通訊員 張名華 李旺進)“我今年94歲,第一次領到紅包,真是又驚又喜啊!”手握紅包的張年奴滿臉感激。今年春節期間,建甌市川石鄉徐布村80歲以上的老人都收到致富村民徐監茂送來的一份200元錢的“敬老紅包”,11800元愛心款逐一送至59位高齡老人手中,祝福老人幸福生活、安享晚年。盡管錢不多,但大家都很高興,這是該村移風易俗的縮影。
“人家賺錢也不容易,都是靠自己的本事,可自己有錢了還惦記著我們這群老人,移風易俗做得好。”李祥英老人喜滋滋地說。徐監茂是土生土長的徐布村村民,在外打拼20多年。他早年在川石集鎮開了家餐館,頭腦活絡的他后在閩侯上街、浙江嘉善和東陽、上海等開設實體店經銷建甌根雕。現今定居福州,主要通過網絡銷售可用于做辦公桌、大班臺、主管桌、會議桌等進口原木大板,經過這些年的打拼,積累下了不菲的家產。“村里的老人們都像是我的親人,現在他們年紀大了,見面的機會也少了,今年村里移風易俗監事會給我個敬老機會,跟老人見見面,談談心,盡了我們晚輩的心意。”看著老人們一個個笑逐顏開,徐監茂高興地說。
徐監茂接受筆者采訪時說:“我做的這一點事不值一提,只是希望有更多的人參與家鄉建設,把家鄉建得更美。村里移風易俗是村里的大事,化解了緊壓在村民身上的隱形負擔。”
原來,川石鄉眾多鄉村春節期間都有這么一個習俗:兒童10周歲廣邀賓客,大擺宴席,收納禮錢尤為普遍;中老年人過壽,親朋好友登門放鞭炮賀壽,子女回饋壽禮,并擺答謝宴。這些春節舊習俗表面風光,村民好臉面只好隨波逐流。“人家辦了宴席,自己不隨禮不合適,顯得不合群,積攢不下人脈。自己有事也要辦宴席,不辦吃虧了,付出禮錢無法收回,心里不平衡。村里中青年勞力幫了這家擺酒,又得幫那家,卻耽誤自家農活,內心叫苦不跌。”徐布村文化協管員林喜近道出村民從眾心理。
破除舊俗倡導新風,黨委提倡,群眾擁護。但對于一個小地方而言,如何破題去做?今年年初,市委辦市政府辦下發《建甌市移風易俗整治工作實施方案》(甌委辦發〔2017〕35號),對我市移風易俗整治工作作出具體要求。文件一出,徐布村兩委引導群眾開展移風易俗活動來了依據,該村突出“群眾自治”,切中了移風易俗的要害,是一件為群眾減負的好事,更是對新形勢下樹立文明鄉風的大力引導。“要真正扭轉大操大辦的局面,就要給全體村民算透經濟賬。因此,全體村干部、村民小組長主動挨家挨戶深入細致宣傳,面對面算經濟帳,讓村民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和禮儀觀。”村委會主任陳紹友介紹村規民約制定和修改過程。他說,1月17日村里召開專題“移風易俗”會議,原則通過酒席操辦村規民約;17日至19日逐一入戶公開投票簽字,全村664戶,在村里常住433戶,投贊同票362戶,贊同率達83.6%,一次性投票簽字通過酒席操辦村規民約,并于20日在村里公示欄進行公告公示。筆者了解到,新村規民約規定:一是全村僅操辦婚慶、喬遷、喪事三種宴請,除此之外,其他酒席一律免辦。二是中老年人壽辰禁止上戶放鞭炮,以確保人身安全和衛生整潔。三是原每年正月初二小孩上戶拜年,改為正月初一。新村規民約從今年2月4日(立春)開始執行,希望全體村民共同遵守,互相監督,并歡迎致富村民春節返鄉看望慰問村里老人,帶動更多人尊老敬老、扶貧濟困。“今年春節回來我就聽說了老家移風易俗的事,平時也很少回來,就從我做起吧。”徐監茂向筆者表示,今后每年他都會堅持這么做下去。“給村里的年輕人樹個榜樣也是好事。”
“移風易俗讓咱們省事又省錢,別提多方便了,應該早實行這樣的好辦法!” 葉寬生一家都是村里住,生活并不富裕,對移風易俗活動的開展打心眼兒里支持。2月28日(正月十三),筆者驅車來到離川石集鎮15公里的徐布村走訪,許多村民感慨:“以前村里小孩滿月、周歲要擺酒,兒童10周歲要擺酒,中老年人壽辰要回禮和擺酒,親戚要請、朋友要請、熟人也要請,既浪費錢又擾民,誤工又誤事。新村規民約實行以后,今年正月只要喝2場結婚酒,算起經濟賬,戶均能省下萬把塊錢,村民都贊成,也很樂意。”
“《建甌市移風易俗整治工作實施方案》,市里一下發,鄉里就大力宣傳,推動各村破除陳規陋習。”3月10日,川石鄉黨委宣傳委員笑談:“徐布村移風易俗是立說立行,連周邊村子的群眾都打心眼兒里擁護,洋屯村、營勺村隨后跟進,外洋村、小嶺村也在著手開展;下一步,我們堅持宣傳發動和教育引導其他各村推動移風易俗工作,減輕群眾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