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刀梯下火?!?激情莆禧“十九日”
莆禧古城位于莆田市湄洲灣北岸開發區山亭鎮,離市區約38公里,與湄洲島隔海相望。正月十九的莆禧古城內,詩云“金簪插神嘴踩刀轎、赤腳登刀梯撒銅錢”驚心動魄的“爬刀梯”表演總會吸引成千上萬來自全國各地及當地群眾齊聚莆禧城。
當天上午十時許,響銃三通、長號齊鳴、頭旗高舉,由腰鼓隊、傘鼓隊、車鼓隊和棕轎隊伍等簇擁,福首正裝捧香爐帶領鄉人隨城隍大神的八抬彩輿開始繞境巡游。當巡游隊伍即將到達坡路頂時,稍作停頓。隨后,在驟急的鑼鼓聲中,巡游隊伍的各個方陣,追隨當年守城將士的訓練沖鋒腳步,伴著歡呼聲中依次向坡路頂奮力沖刺,掀起巡游進行中的一個小高潮。
莆禧古城不大,繞境的隊伍很快就走回到城隍廟廣場。此時巡游即進入高潮——“僮身”爬刀梯表演。莆禧城隍廟,鑼鼓齊響、現場人聲叫賣聲,聲聲鼎沸;道里、樓上、樹林里人頭攢動。鳴炮六響后,廣場中央豎起了高達17米的刀梯。每一個梯級都是一把刀刃向上的尖刀,共有21級。梯身貼紅聯,梯頂簪花掛紅插青竹,被四方繩索牢牢牽引,高聳空中。
只見“僮身”身著紅肚兜、紅纓褲一躍而下,開始攀爬刀梯?!百咨怼笨帐肿ダ?,赤腳踏利刃,手腳并用,動作利落不停歇,不一會兒就登頂。
刀梯下來之后,“僮身”又躍上刀轎??皋I的年輕人們在一面大旗的指引下,開始顛刀轎,大旗翻卷,刀轎就顛簸如浪,刀轎上的“僮身”穩坐如山,刀轎下的轎夫們氣勢逼人。隨著僮身的隱去,廣場上的熱鬧開始向廟前階下的小廣場轉移。
這里,開始了莆禧元宵的跳火擺棕轎。頭戴扎巾,身穿一水黃衣,肩扛棕轎的小伙子們紛紛開始蓄勢,發勁,奔跑,跨步,帶著棕轎瞬間越過火堆。跳火隊周而復始,皆毫發無損,令人拍手稱奇?!白剞I有7座,意味著抬著七個神,跳火寓意生活紅紅火火,祈求平安。”24歲的擺棕轎小伙子柯少峰對記者說。
擺棕轎跳火結束后,莆禧十九日元宵巡游活動也結束了?,F如今,傳承著莆陽兒女抗倭精神的“莆禧十九日”元宵廟會,早已成為莆田文化的一張名片。
環海御倭寇 記載烽火老城情
伴海而戍的莆禧古城,風吹地緊,既是漁村、古城,更是古時威震敵膽的海防軍事要塞。其與惠安崇武古城、霞浦大京城堡同為福建省現存的明代三大抗倭古城。莆禧古城東南北三面臨海,原名“浮曦”,因晴天朝陽出海浮于海霧之上而得名。后來由方言諧音演變為寓意吉祥的莆禧。
據村里84歲高齡的退休中學教師梁金燁介紹,“莆禧鬧元宵爬刀梯跳火海正體現了沿海人民性格粗獷,勇猛敢于斗爭的尚武精神。活動紀念了抗倭御敵的斗爭歷史也體現了古城人民大無畏精神”。
莆禧城內的莆禧鯉江城隍廟,始建于宋代,是目前我省保護宋明清古建制最完整的城隍廟之一。據史載,公元1387年建莆禧所城時,朱元璋為防御倭寇侵害,命人筑城于浮曦,稱“莆禧守御千戶所城”?!俺潜け囟ㄓ谐勤驈R,城隍神是城池的守護神。后將原有的鯉江廟改為城隍廟?!绷航馃钫f,莆禧鯉江城隍廟確系莆禧先祖官民一心,抗擊外寇入侵的遺址。
據《興化府志》等史書記載:嘉靖二十三年至四十二年,莆田連年罹受倭禍不休,特別是嘉靖四十一年秋,倭寇數千人大舉進犯,興化府城、平海衛城和仙游縣城相繼失陷。其時,莆禧古城也同樣遭倭寇圍攻。然而城內全體軍民團結一致,前仆后繼地與圍城倭寇展開殊死搏斗。在內無糧草,外無援兵的情況下,堅守古城50多日沒有被攻破,直到戚家軍二度入莆時,倭始敗退。
后來廟神城隍爺因抗倭守城有功,思榮三次褒封。為紀念莆禧人民英勇抗倭事跡和城隍爺護城之功,當地先民們在傳統元宵活動都要隆重舉行集會游行,數百年傳承不變,成為莆禧特有的傳統文化習俗。在莆禧十九日當天法身攀爬的刀梯上,每節刀梯里面都貼滿紅聯,上書有“駿驥狀軍威”“捕獲不徇情”“軍威肅宮災”等字句以緬懷當年歷史。
伴著颯颯海風,走在目之所及皆為木石鑲嵌的莆禧古城內,依然能看到早已形成天然避風屏障的石頭城墻,烈烈海風呼嘯不得入。莆禧古城因與之相關的抗倭歷史文化讓古城煥發有別于其他元宵日的文化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