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間做志愿者 有困難找志愿者
“保持初心,履行巡查守護職責。既能保護文物,又能登山鍛煉身體,真是一件快樂有意義的事。”4日,思明區文物保護志愿者徐友群和妻兒一同巡察完廈門植物園中的萬石蓮寺后,將合照傳上朋友圈,并配上了這樣一段文字。
植物園中的這座古寺是徐友群負責守護的文物。2016年廈門市思明區成立文物保護志愿者隊伍,開展了系列“尋根廈門記憶·守護思明文物”行動,徐友群擔任文物尋根志愿宣導團團長,并認領守護萬石蓮寺。幾乎每天徐友群都要到萬石蓮寺“兜一圈”,遇上詢問的游客,還會向他們講述文物的“前世今生”。
徐友群還是廈門美麗心靈志愿服務隊、廈門無償獻血志愿者的一員。每逢周末,他便會出現在演武大橋觀景平臺等地點,為游客提供咨詢服務,維護環境衛生,倡導“文明出行安全游玩”等。
在徐友群看來,通過志愿服務讓城市變得越來越好,是件特別有意義的事情。在廈門,越來越多的人像徐友群一樣把志愿服務當成了一種“生活方式”。
不當私企老板,放棄安逸生活輾轉于各種救援現場、挑起藍天救援隊“大梁”的志愿者水草;既“反扒”又開展水上救生、堅持無償獻血的“全能志愿者”王忠武;熱心志愿服務、打造各種愛心品牌的五星級志愿者王世偉……在一個個“典型”志愿者背后,是更多的“非典型”志愿者。據廈門市文明辦統計,目前廈門擁有注冊志愿者逾64萬人,占全市常住人口的16%,志愿者隊伍3000多支,志愿服務驛站100家,還有620個經常性志愿服務活動項目。
“有時間做志愿者、有困難找志愿者。”正成為廈門市民的共識。
為愛心搭臺 立法促進志愿服務規范化
“你好,請問能幫我換一下零錢嗎?”3日,從龍巖到廈門過周末的小伙子林志群一出火車站,便“尷尬”了,他發現身上竟沒有零錢,為此,志愿者將他帶到了服務驛站。
“提供免費飲水、手機充電、幫游客換零錢、開展應急救援等,我們驛站的志愿服務365天不打烊。”晨曦公益服務隊發起人王世偉介紹說。作為開展志愿服務的有形平臺,廈門市的100個志愿服務驛站于去年進行了完善提升,實現了驛站標識、基礎配置、規章制度、常規項目、運作模式和服飾裝備的“六個統一”。
“去年,廈門市還從領導干部、專家學者、志愿骨干中選拔出了100名志愿服務培訓師,建立志愿服務師資庫,幫助志愿服務隊伍實現自我提升。”廈門市文明辦有關負責人說,不僅要讓市民有參與志愿服務的熱情,還要讓他們“有渠道參與、參與有保障”。
一方面,廈門以建設志愿服務驛站為志愿服務提供有形的載體,另一方面,在網上打造“志愿廈門”平臺,建立與全國互聯互通的志愿服務信息系統,并推廣到各區、街道、社區以及各級文明單位,通過分級授權,形成網格化管理。市民有興趣參與志愿活動,可查看全市620個經常性學雷鋒志愿服務項目的網上地圖,項目的服務內容、時間地點、聯系方式等一目了然,方便市民就近就便參與活動,促進志愿服務的“供需平衡”。
在志愿服務遍地開花的同時,廈門也把對志愿服務的保障“放在心上”。去年,廈門為全市實名注冊的志愿者購買了人身意外傷害保險,志愿者在志愿活動中如果不慎發生人身意外傷害,最高可獲得44.8萬元的保險賠付。
如今,廈門的志愿者隊伍已超過64萬人。早在2010年,廈門市文明委就出臺了《廈門市關于深入開展志愿服務活動的實施意見》。值得關注的是,在去年8月,廈門通過的《廈門經濟特區促進社會文明若干規定》中,細化規定了不文明行為所應承擔的法律責任,也對鼓勵單位和個人開展慈善活動、志愿服務活動等文明行為作出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