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粿上的篆字:丁、財、貴、壽
-大籠甜粿十分壯觀,堪稱閩南一絕。
廈門網訊 (文/圖 廈門晚報 記者 黃文水 通訊員 葉競賢黃秀萍)一年一驚艷,一年好運來。昨天是農歷正月初九,祥平街道鳳崗社區的崗頭大籠甜粿又一次毫無懸念成為同安關注的焦點。今年是崗頭大籠甜粿敬天公民俗恢復的第八個年頭,堪稱“閩南一絕”的祥平“崗頭大籠甜粿手工制作技藝”已成為市級非遺項目,現籌備申報省級非遺項目。
【制作】
共45人參與制作 12個小時才蒸好
昨天一早,同安祥平街道鳳崗社區崗頭里洪氏宗祠大門兩側,兩柱高達1.3米、重達700多斤的大籠甜粿亮相了,甜粿總重超過1400斤,“只要有農歷正月初九,我們就有蒸不完的大籠甜粿,一年更比一年高。”鳳崗社區老人協會會長洪振宗說,相比8年前,今年的大籠甜粿更大更高了,制作技藝也更加嫻熟。
8年前,本報以《祈福甜粿一個700多斤,消失60年的民俗同安重現》為題,獨家報道崗頭制作大籠甜粿民俗的恢復,該民俗最早可追溯至清朝早期。經本報連續多年報道,該民俗知名度逐年提升,2013年,“崗頭大籠甜粿手工制作技藝”正式入選市級“非遺”名錄。同安區文化館介紹,崗頭大籠甜粿十分壯觀,蒸做一籠需要糯米粉432斤,蔗糖近300斤,加水蒸熟后,一柱大籠甜粿重量就達到700多斤,每年蒸做兩柱共1400多斤。
洪振宗介紹,剛恢復民俗第一年,需要30多名壯漢,用4口大鼎,8個大蒸籠同時開蒸,蒸了13個小時。今年共有45個人參與制作,每個流程都有專人記錄,從今年農歷初二早上七點到晚上七點,蒸了12個小時才蒸好。蒸好的大籠甜粿在模板內經過數日的塑形,在正月初九這一天敬天公祈福、祈好運。
【專家】
建議在公園立雕塑 可考慮申報吉尼斯
昨天上午,祥平街道專門在鳳崗社區召開了“崗頭大籠甜粿”非遺項目傳承發展的專題座談會,專家們紛紛為大籠甜粿的傳承與發展支招。廈門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專家組組長、廈門市閩南文化研究會會長陳耕到現場看大籠甜粿已有三年時間,“這個民俗傳承得很好,傳承非遺文化是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要創造性轉化,也要創新性發展。”陳耕說,首先要對崗頭大籠甜粿的文象進行闡釋、解讀,比如大籠甜粿上的“花瓶”象征著“平安”,老祖宗還留下了很多圖案和文字,比如“丁財貴壽”等篆書文字等,需要充分地挖掘。
廈門文史專家顏立水建議,挖掘文化內涵的同時,可考慮在祥平街道的盧戇章公園內,設置大籠甜粿的大型立體雕塑,或者文化浮雕等,使其傳播更為廣泛。據了解,目前祥平街道已醞釀建設“非遺”展示公園,將文化與旅游相結合。
多年來,廈門市文化館副館長蘇華琦也關注祥平大籠甜粿非遺民俗的傳承,他說,大籠甜粿“非遺”的保護與傳承,要充分地研究其來龍去脈,制作方法上形成一套標準的規范。今后還可考慮申報吉尼斯世界紀錄,讓大籠甜粿“走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