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市委宣傳部副部長、市委文明辦主任陳高潤
多年來,廈門市努力踐行習近平總書記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文明創建的奮斗目標,不忘為民創建的初心,不斷創新創建機制手段,持續深化全國文明城市創建,提升城市文明程度和市民文明素養。2017年金磚廈門會晤期間,習總書記深情贊譽廈門是高素質的創新創業之城、高顏值的生態花園之城。9月30日,新華社播發《立德鑄魂·凝心聚力——黨的十八大以來精神文明建設成就綜述》,文中指出:“文明,已經成為廈門閃亮的城市名片,更是鮮明的精神底色。”11月17日,廈門市榮膺全國文明城市“五連冠”,中央文明委在文件中表述“繼續保留福建省廈門市等83個城市(區)全國文明城市(區)榮譽稱號”,進一步確立了廈門文明城市創建在全國的標桿地位。
一、為民+為名,讓市民獲得感與城市美譽度相得益彰
9月3號,金磚廈門會晤開幕當天,《人民日報》評論文章《重新發現“廈門的美”》指出,“文明城市創建,不僅要看地標建筑撐起的天際線,更要看萬家憂樂拼成的地平線,歸根到底是為了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歸屬感。”在多年的文明創建中,廈門市始終從群眾需求出發,注重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群眾的根本利益,同時,用心經營、不斷擦亮全國文明城市這塊金字招牌,在市民的深刻認同中讓文明成為廈門城市精神的底色。
為民:一是把深化創建與辦好民生實事緊密結合。著力把創建工作落細落實,從群眾房前屋后的小事實事入手,扎實辦好與群眾生活直接相關的民生實事。大力推行“馬上辦、就近辦”,80%以上審批服務已實現“一趟不用跑、最多跑一趟”,2017年我市電子政務發展指數居全國第4位。在歷次考評中,市民對文明創建的支持率和滿意度都保持全國領先,成為我市文明創建工作的一大亮點。二是把深化創建與補齊民生短板緊密結合。圍繞加快跨島發展,全面展開5條地鐵線、新機場、“兩環八射”快速路網等重大基礎設施建設,積極破解交通難、就醫難、住房難,開工及續建保障性住房4.1萬套,在建總量接近前十年建成面積總和,規劃建設4個保障房地鐵社區,廈門特色分級診療和家庭醫生簽約服務模式向全國推廣。三是把深化創建與豐富市民文化生活緊密結合。注重以文化人,提升公共文化保障能力。重點加強公共文化設施建設,市區兩級公共文化設施設置率達100%,人均享有率居全國前列,均免費向市民開放,獲評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建成集學習教育、文體活動、群眾議事和組織孵化功能于一體的社區書院214家,開課6200多門次,市民參與62萬多人次。
為名:一是注重提升城市規劃建設水平。把文明創建與提升城市品位相結合,實現文明創建與城市建設共同進步。特別是2017年,結合臺風災后恢復重建、服務保障廈門會晤等重點工作,深入開展“文明創建再提升,災后重建再發力”,整治建筑物外立面9069棟,建成夜景照明工程2038處,種養綠植近100萬株,改造道路216公里,有效改善了人居環境。過去三年,我市空氣質量綜合指數在全國74個重點城市排名穩居前四名。二是注重提升城市精細化管理水平。通過建設“寬帶廈門”“智慧城市”,把互聯網、大數據等現代信息技術廣泛運用到交通管理、應急管理、民生保障、市政設施運行等城市管理的各個方面,有效提高了城市科學化、精細化、智能化管理水平。全面推行生活垃圾分類,覆蓋全市主城區90%小區和所有公共區域,知曉率超過90%、參與率超過80%,做法和經驗成為全國范例。三是注重提升市民文明素質。2015年以來,深入開展“打造全國公共文明行為典范城市”活動,每年4月開展公共文明行為示范月活動,征集發布“文明小白鷺”代言形象,各區各部門開展“文明小白鷺,陋習我說不”等主題活動,在社區、學校累計打造17個公共文明示范點。公共文明已深入人心,文明廈門形象享譽海內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