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冬時節,奔走寧夏農村,記者欣喜地看到,文化“莊稼”枝繁葉茂,滋潤著民風,拓寬了脫貧門路。2017年,吳忠市紅寺堡整合各類資金,配套投入200多萬元,建成香園村綜合文化服務中心,老百姓喜在心里。在夯實文化陣地的同時,寧夏廣泛開展“送戲下鄉”,一年能達1900多場。文化的浸潤,樹正氣,清民風。(《人民日報》)
作為地處我國西部地區的一個欠發達省份,甘肅的文化“莊稼”碩果累累。根深葉茂的文化“莊稼”,不僅豐富了廣大村民的精神生活,滿足了他們對新時代美好生活的需求,引領了文明鄉風,而且隨著文化“莊稼”在各地開花結果,文化的軟實力不斷顯現,這為村民脫貧致富打開了一條新通道。在如今的甘肅,文化“莊稼”已經成為新農村建設過程中一道迷人的風景。不過筆者覺得,要想能夠真正收獲文化“莊稼”,還需要把好三道關。
把好精選良種關。種過莊稼的人都知道,要想獲得好收成,除了辛勤耕耘以外,精選良種是極其重要的一個環節,因為只有精挑細選出品質優良的種子,才能為豐收打下基礎。其實,文化“莊稼”的收成與品種好壞也有著密切的關系。只有將那些優質文化資源輸送到農村,才能讓文化“莊稼”在廣袤的田野上有個好收成。當然,文化“莊稼”的優良品種,不一定品位最高、質量最好,但一定要是對老百姓而言最適合的。所以,如何精挑細選文化“莊稼”良種,各級文化部門還需要嚴格把關。
把好田間管理關。莊稼能否有個好收成,品種很重要。但是如果不能加強田間管理,讓優質良種的優勢充分發揮出來,減產減收恐怕也在所難免。文化“莊稼”也是一樣,好品種還需要有好經營、好管理與之配套才行。所以,要大力繁榮群眾文藝,善于用身邊的先進典型來鼓舞激勵身邊人,不斷為文化“莊稼”輸送足夠的水分和養料,注入新的活力,使其更適合百姓口味,這樣才能使文化“莊稼”長得好。
把好經營加工關。莊稼豐收不但看產量,還應該看市場轉化率,看能否帶來更高的附加值,所以經營加工這一關也十分重要。在甘肅,文化“莊稼”的功能不只是停留在精神層面,僅僅是為了茶余飯后的消遣,而是成為一種脫貧致富的新方式。不少地方通過發展文創產業,使文化“莊稼”所帶來的文化優勢有效轉化為經濟發展優勢,不僅改變了農村面貌,而且增加了村民收入。所以,文化部門在文化“莊稼”有了收成之后,還應該把好“經營加工”關,用文化成果的轉化不斷激發廣大村民脫貧致富的內生動力。
由于我國幅員遼闊,各地的文化基礎、社會環境、風俗習慣都存在一定的差異,如何種好文化“莊稼”,各地有各地的規劃和方法。但從根本上說,只有把好三道關,才能讓文化“莊稼”生根開花結果,充分發揮好文化在脫貧攻堅中扶志、扶智的作用,為鄉村振興奠定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