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問題向歪風陋習宣戰
“說實話,一些老舊的習俗讓人負擔很重,不辦或者簡辦婚宴都遭人笑話!”海滄街道囷瑤村村民林周發出感慨,壽宴的排場也不小,只要沾親帶故就得參與。除了婚宴、壽宴的大操大辦外,還有一些別的陋習也是備受詬病。
“破除陳規陋習,本身是利于群眾的事情,百姓也充滿期待。”海滄區紀委相關負責人介紹,自去年11月以來,海滄在全區范圍內積極開展移風易俗工作,研究制定了進一步深化移風易俗工作實施意見、專項整治方案等,針對群眾反映的民俗活動講排場、鋪張浪費,宴請大吃大喝、比富斗闊,參加封建迷信、傷風敗俗等陋習進行專項整治,這也吹響了全區移風易俗工作的沖鋒號角。
很快,基層就動了起來,各地紛紛對照習俗查擺問題。在海滄街道,當地針對56項習俗逐一查擺歪風陋習,并壓縮民俗規模,要求喜事新辦、喪事簡辦。在東孚街道,13個村居“普渡”“游神”等不再宴請……在嵩嶼街道、新陽街道,“移風易俗三字經”宣傳到各家各戶。
重成效文明新風徐徐吹來
新風下,群眾觀念不斷改變。去年底,青礁村村民顏國南及其眷屬在母親百年仙逝操辦過程中,節約得體,并將節余的兩萬元捐獻給青礁老人協會做公益。
青礁村村主任顏鳴秋介紹,紅白喜事簡辦正成為新風尚,文明健康向上的婚育觀正在形成。記者了解到,2017年12月青礁就提出婚事“四不兩用”的建議,即:不辦訂婚宴、不攀比彩禮、不講排場、不比闊氣;將資金節省下來,用于發展事業和提高生活質量上,用于將來子女的教育培養上,受到村民廣泛認同。
青礁村的事例從一個側面反映出海滄全區移風易俗工作的成效。在海滄,移風易俗工作注意完善村規民約,注意因地制宜、分類施策,注意抓好黨員干部、鄉賢能人等重點人群的示范作用,“三管齊下”引導民風社風逐漸改善。區委文明辦相關負責人表示,海滄強化移風易俗工作部署,一方面注重對群眾的宣傳引導,另一方面更強化對相關單位特別是黨員干部的考評推進,隨著工作的深入推進,成效正逐漸顯現。
如今的海滄,文明新風徐徐吹來,攀比鋪張被公益取代。在2017年,海滄街道的鄉賢帶頭捐資助學24.1萬元;顏氏宗親捐款200多萬元修建開臺文化公園;錦里村民自發捐款建設文化廣場……基層不斷涌現的向上向善社會風氣,正是海滄移風易俗專項整治提交的優秀答卷。
當前,海滄在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中,正將移風易俗和樹立新風尚相結合,傳承弘揚農村優秀傳統文化,走好鄉村文化興盛之路,不斷提升農民的精神風貌和鄉村社會文明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