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跟子女講不辦壽宴了,要把錢資助給小孩讀書,自己節約點,寄希望于下一代。”連江縣敖江鎮青塘村90歲老人黃忠宇昨日說。(2月2日《福州晚報》)
這10位捐出壽禮錢的老人大的90歲,小的也有70歲,他們敢于顛覆傳統,有這樣的覺悟和素養,實在難能可貴,令人敬仰,這種行為不僅讓壽禮活動更加高尚和文明,也為社會樹立了移風易俗的榜樣和標桿。
人一上了年紀,就格外在意和講究壽禮。以前,每逢老人大壽,家人總是大張旗鼓,大操大辦,不僅大擺壽宴,還要收受禮金,將壽禮搞得轟轟烈烈,似乎這樣才能顯示出子女的孝順,也能展現老人的幸福和尊貴,可是這種祝壽風俗也帶來了一些問題,首先就是鋪張浪費,比如壽宴過后剩余的酒菜就被倒掉,導致暴殄天物,而且舉辦壽宴也是一筆不小的開支,一場壽宴很可能導致一些本不富余家庭輕則“回到解放前”,重則甚至背負上沉重的債務。更有一些人在壽宴上追究檔次,擺架子,講面子,攀比擺闊,炫耀斗富,在鄉村形成惡性循環,導致壽禮成為很多家庭的不堪重負,也嚴重損害著鄉風文明。人情債之重,群眾對此深惡痛絕。
如今,這些老人將壽禮上的禮金捐出來,幫助貧困學生,這種行為不僅是對陳規陋習的抵制和反擊,也是一種嶄新的消費理念,是一種文明健康的風尚,不僅為子女樹立了典范,也是對貧困學子的切實幫助和關愛,展現出巨大的溫情和善意,釋放出巨大的文明價值和道德能量。
在移風易俗中,原本年輕人應該引領潮流,追逐文明,做弘揚文明新風的“排頭兵”,現在卻被老人搶了先,實在令人意外,也讓人欣慰,在鄉村移風易俗中必將發揮巨大影響和引領作用。這種行為值得肯定和贊揚,更值得學習和效仿。(泉州市委文明辦 劉劍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