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們表演三句半。
今年新春期間,廈門思明區(qū)結合文化科技衛(wèi)生“三下鄉(xiāng)”活動,為市民和游客準備了140多場各類群眾文化活動,這些接地氣、有溫度的文化活動走進街道社區(qū)、走進基層一線,傳遞了十九大的精神,而且內容豐富,極富感染力,為這個寒冷的冬季增添了暖暖的春意。
“雖然廈門這兩天有點冷,但這樣熱鬧紅火的活動讓我們不再覺得冷了,廈門的新年氣氛真濃厚。”看著臺上“熱氣騰騰”的文藝節(jié)目,拿著書法家們新鮮出爐的手寫春聯(lián),來自內蒙古包頭的陳俊瑞一家站在中山路的僑批文化廣場上,讓笑容在瞬間定格。
2月3日上午的廈門寒風凜冽,思明區(qū)在僑批文化廣場舉行的“邁進新時代喜迎幸福年”文明伴你過新年系列活動啟動儀式,卻讓現場暖意濃濃。
這場內容豐富的文化活動,不僅為居民和游客帶來了新春的祝福,也傳遞了黨和政府的關懷和溫暖。
很熱鬧
提前感受過年的氣氛
愉悅的歌兒唱起來,歡快的舞步跳起來,喜慶的福字飄起來,當日的活動一下子點燃了這座城市濃濃的年味,僑批文化廣場上處處洋溢著歡樂喜慶的因子,人們燦爛如花的張張笑臉,更融入了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今天我特別高興,活動的主題是‘邁進新時代喜迎幸福年’,和我的名字太吻合了。”為了參加這場活動,58歲的中華街道文安社區(qū)居民許幸福特地換上了一身新衣,滿臉笑容的他拿著手機和自拍桿,不停地拍下眼前所看到的熱鬧場景。
作為文明城市創(chuàng)建者的志愿者代表,許幸福和來自環(huán)衛(wèi)、城市執(zhí)法管理、社區(qū)等各個崗位的代表一起披上紅色綬帶,站上了舞臺領取了寓意吉祥的福袋,他說:“新時代有新征程,新征程有新希望,每個人都盡一份力,這個幸福的城區(qū)會更美麗。”
“對于我們臺灣同胞來說,傳統(tǒng)的文化都是熟悉的,不陌生的,這樣的活動融入了很多的傳統(tǒng)元素,特別能夠讓我們在廈臺胞找到家的感覺。”圍著一條紅色的圍巾,來自臺灣的海峽兩岸社區(qū)營造工作坊主任周芷茹剛剛參加完思明區(qū)“文物尋根”志愿宣傳團啟動儀式,就又被這場火熱的新年活動吸引住,在她看來,這樣的活動特別有意義,“有利于讓兩岸人民心連心,推動兩岸文化融合。”
接地氣
倡導移風易俗新風尚
在送來精彩演出的同時,“新時代新風采”思明區(qū)宣傳十九大文化進萬家活動同步進行。思明區(qū)將黨的十九大精神通過歌曲、舞蹈、三句半等形式,向市民和游客進行傳達。
“萬眾矚目十九大,指引我們向前跨,堅定信念跟黨走,實現中國夢”“過馬路時請留意,汽車可沒長眼睛,稍不注意出代志(閩南話‘出事情’),寶寶好怕怕”……廈門第二實驗小學的孩子們化身文明小使者,用稚嫩的聲音表演了三句半《歡天喜地過新年》。
普通話、閩南話、英語——孩子們參與創(chuàng)作的這首三句半朗朗上口,生動有趣,演出者陳翰小朋友說:“通過我們的演出分享文明過年、移風易俗的過年新風尚,讓大家和和氣氣、平平安安,過個快樂的新年。”
喜慶熱鬧的現場停下了開元街道居民吳日安老人的腳步,這位76歲的老人樂呵呵地說道:“本來想去老劇場文化公園泡茶的,這里節(jié)目這么接地氣,還是留下來看看演出,提前感受一下過年的氣氛。”
在現場,書法名家們揮毫潑墨,將一副副濃縮著祝福的春聯(lián)贈予過往的市民和游客,現場的年味更足了。
真精彩
文化大餐送到家門口
一幅幅書法作品,一張張美術佳作,為你展示國學泰斗饒宗頤教授強大的學者魅力和藝術家魅力。2月1日起,“絲路行者”饒宗頤教授書畫作品展在華僑博物院正式開展,現場集中展示由國內外多位資深藏家所貢獻的100幅饒宗頤書畫作品,堪稱書畫界的一次盛宴。這場展覽將持續(xù)至3月31日,為思明區(qū)的新春佳節(jié)添上濃墨重彩的一筆。
看展覽、送福送春聯(lián)、經典誦讀、文藝演出、體育賽事、社區(qū)游園、戲曲展播、電影聯(lián)展……即將到來的新春、元宵佳節(jié),思明區(qū)各種文化活動高潮迭起。把活動送到居民家門口——思明區(qū)精心烹制的140多場新春文化活動突出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文化惠民等主題,可謂好戲連臺,多姿多彩。
就連在廈的外籍人士也提前分享過年的喜悅。就在上周六下午,官任國際社區(qū)舉行了一場迎新春共建聯(lián)歡會,吸引眾多中外居民到場,讓外籍人士提前感受濃濃的中國年味,大家紛紛用中文傳遞著“新年快樂”的祝福。
周周有演出,天天有驚喜。這個新春,思明區(qū)結合“三下鄉(xiāng)”活動,持續(xù)不斷地為居民群眾送上新年的祝福,讓年味灑滿每個角落,讓居民品到中國傳統(tǒng)年里的幸福味。(廈門日報文/記者 吳曉菁 圖/記者 王協(xié)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