碰到有人讓座,他就奉上感謝卡,23年間已經送出840張。連日來,“卡片爹爹”謝文健的溫馨舉動猶如一股暖流,在冬日的武漢流淌。在武漢,像謝文健這樣的老人還有不少。你給我讓座,我送你感謝卡,漢口71歲的余良友老人和親友共10人,三年多來送出感謝卡400多張。屠禮華老太專門給讓座者拍“笑臉照”被稱為“笑臉婆婆”。(1月14日 《楚天都市報》)
主動讓座雖是個微小的舉動,卻是個人素養的具體體現和社會文明的集中展示。如今,給老弱病殘孕讓座已經成為絕大多數人的道德自覺。當然,關于公交車上讓座的矛盾、糾紛仍然時有發生。例如,有的人因為讓座不及時被扇耳光,有的人對于讓座坦然接受,有的人索性直接坐到不讓座的人腿上……凡此種種,不勝枚舉。之所以會出現這些情況,歸根結底就在于人們對善心和善行缺乏尊重和理解,把別人的善行義舉當成是理所當然的義務和責任,讓善良和文明失色。
在這樣的背景下,一張小小的自制“感謝卡”喚醒了人們對于善行義舉的感恩。尊老愛幼、助人為樂是一種無私的美德。善良的人們可能并不追求回報,但我們必須懂得感激,習慣說謝謝,這樣才能讓愛與善的力量得到接力。“感謝卡”雖然小、雖然輕,卻承載著社會文明的巨大重量,它讓愛心有了溫度、讓善良得到尊重、讓文明產生互動,釋放出強大正能量,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道德價值。
“感謝卡”給我們上了一堂生動的“德育課”。現實中,仍然有很多人習慣于道德綁架,總是站在道德的制高點,對別人的善行義舉欣然接受,對他人的行為橫加指責,更有甚者為了讓座等小事惡語相向、大打出手,從而加深社會的冷漠、隔膜和對立。對比老人懂得感恩的大情懷,這些人自當感到羞愧。
俗話說:人心換人心,八兩兌半斤。沒有什么愛心是天經地義、理所當然的。我們要學習“感謝卡”傳遞的感恩之心,積極地回應、真心地感激別人的點滴幫助,哪怕只是一句謝謝、一個微笑就能讓愛心得到肯定,讓社會充滿溫暖。在此基礎上,我們更要積極踐行助人為樂、無私奉獻的精神,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傳好愛心火炬的“接力棒”,在愛心的互動中形成全社會共建、共享文明的良好局面,讓文明成為最美麗的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