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天前,一篇《雪鄉的雪再白也掩蓋不掉純黑的人心!別再去雪鄉了!》的網帖引發了眾多關注,文章作者講述了自己到雪鄉旅游遭遇的訂好客房被要求退換等不公行為,隨后,許多曾到過雪鄉有過不愉快經歷的游客也評論、轉發,使這一討論不斷擴大。(1月7日 《新京報》)
有些人習慣給事物貼標簽,甚至慣于從個體行為推斷出整體行為,尤其是在不文明事件發生時,更是喜歡“一竿子打翻一船人”。比如這次的“雪鄉事件”,有人便從個別不遵守契約精神的案例中,總結出東北的旅游氛圍如何糟糕。在筆者看來,按照這樣的歸納邏輯,得不出客觀科學的結論。
討論問題時,我們要就事論事,否則得出的結論可能就是荒謬的。某個演員演技差,我們得出該國演員不敬業的結論;某地發生一起交通事故,我們就得出該國交通狀況糟糕的結論……如此推導,豈不荒謬?我們說某地的人直爽、精明、悠閑等等,這是多年經驗的積累總結,有一定的普遍性,但并不完全準確。就連多年的總結都無法獲得精準的判斷,更何況從一個突發事件得出的結論呢?就事論事,是我們在討論問題時該有的態度,不然就會“下筆千言,離題萬里”,得出荒謬的論點。
我們理解人們對不文明行為的憤怒情緒,但并不認同“一竿子打翻一船人”的做法。某個行業里出現“害群之馬”,我們可以譴責他個人的道德敗壞、職業精神的缺失,卻不能不負責任、毫無底線地抹黑整個行業,更不能因此就拒絕或抵制它,這無異于因噎廢食。成長或成熟都要付出代價,規范和進步都要循序漸進,發現問題、正視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這才是理性的做法。
文明社會需要的是和不文明行為針鋒相對,而不需要“一竿子打翻一船人”,將討伐的對象擴展到無辜的人,這既不公平,也不文明。當然,不文明事件不值得同情。在網絡信息異常發達的今天,一個小小的事件會被迅速傳遍到大江南北,不文明事件損害了地區形象,也是旅游業發展的絆腳石,必須要予以整治。而公眾的討論有利于倒逼行業變得更加規范,從而約束不文明行為。
文明的現代人應該學會更加寬容、更加有智慧地討論問題,既要有對不文明事件討伐的勇氣,又要有不被浮躁情緒裹挾帶偏的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