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發生在莆田的,正能量的一天。
時間回到2017年:
2017年5月10日,仙游火車站發生驚險的一幕:動車即將進站時,一名站臺上的女子突然沖向鐵軌,生死之際,54歲的鐵路客運員翁建忠拼死拽住輕生女子,幾乎同一時間,列車從他們身旁疾馳而過。女子得救了,翁建忠卻滑倒了,后腦重重磕在地上。他卻說:“這是我的職責,換作是別的同事也會這樣做。”
8月4日,莆田一名車主在斑馬線前禮讓一位拄著拐杖、步履蹣跚的老人,老人對其脫帽致謝并深深鞠躬。這暖心的一幕,通過視頻、新聞報道,傳揚海內外,溫暖許多人。
11月24日,涵江一名產婦發生羊水栓塞,用血告急。不到一天時間,許多與之素昧平生的莆田市民聞訊后前往獻血。在后續發起的“輕松籌”中,短短6個小時就籌到39萬元。
12月11日,仙游縣楓亭鎮村民蔡忠華捐獻造血干細胞救治以色列患者,成為我國首位向中東國家捐獻造血干細胞的志愿者;3天后,城廂區華亭鎮村民黃祎明為北京一位血液病患者捐獻造血干細胞……
如今,走進莆田,隨處可見的是這座城市的“顏值”蛻變;處處可以感受到的,則是這座城市更深層次的美——精神文明建設所帶來的城市溫情一面。
文明之花遍地開放,大愛精神根植沃土。精神文明建設正在莆田出現聚變效應。
“莆田是‘文獻名邦’‘媽祖故鄉’,人們的骨子里深藏著詩禮傳家的精神基因和助人為樂的美好品質,是創建全國文明城市激發了人們骨子里的這些隱性基因和美好品質,讓文明成為每個人的行為自覺,也成為莆田這座城市源源不斷的精神力量。”莆田市創城辦副主任翁金度如是說。
有這樣的目標指引和優良傳統,2017年11月17日,在北京召開的全國精神文明建設表彰大會上,莆田被授予第五屆全國文明城市稱號。這是莆田首次參加全國文明城市創建即獲成功。
踐行文明,莆田無年齡之分。年近一百的老人依然堅持助學扶貧,10多歲的少年也加入到志愿服務隊伍。
踐行文明,莆田無地域之分。有的在城市默默奉獻,有的在農村培育文明新風。
“看不見、摸不著”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如同一顆顆種子,深深植入每一位莆田人民的心間,人民群眾成為精神文明建設的主體,一個個道德模范、身邊好人、最美人物和一支支活躍在城區、鄉村的志愿者隊伍,讓精神文明創建匯聚起“看得見、摸得著、學得到”的強大正能量,推動著這座城市走得更快、走得更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