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風12月25日訊(通訊員 范小輝 楊譞滔) 一提到廊橋,許多人自然想到的是那激起縷縷思古之幽的古廊橋。而今,在省文明鎮(zhèn)建甌市房道鎮(zhèn)的小竹村墟頭自然村新建起了一座雄巍壯觀的廊橋。12月20日筆者慕名參觀了這座該鎮(zhèn)近年來建設的第一座大型廊橋。
據介紹,廊橋是一種有屋檐的橋,可遮陽避雨,供人休憩,交流,聚會,看風景等用途,在中國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漢朝已有關于“廊橋”的記載。
墟頭自然村在古代商貿繁榮,每月農歷逢2逢7有墟期延續(xù)至今。新建廊橋處原是一座年久老化的普通橋,處在古代商貿市場舊址之中。已擔任村干部35年的小竹村黨支部書記魏華興告訴筆者,在美麗鄉(xiāng)村建設中,為增加美麗鄉(xiāng)村的古樸鄉(xiāng)愁元素,小竹村黨支部、村委會根據群眾意愿,決定該處重建橋的類型為傳統文化韻味濃厚的廊橋。該廊橋于今年年初動工建設,于最近峻工,總投資60.5萬元,其中村里獎補10.5萬元,村民集資50萬元, 村民義務投工投勞計400多個工日。廊橋長52米,寬8米,最高處9米。
筆者在現場看到,建筑造工精致,飛檐翹角的外貌、古色古香的斗拱,它那每一根柱子、每一個斗拱,無不展現出藝術魅力。據介紹,該廊橋峻工后,成為該村的一道亮麗風景線,吸引了許多人駐足觀賞和幕名參觀。新廊橋的建成提高了小竹村整體傳統文化內涵。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深入挖掘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guī)范,結合時代要求繼承創(chuàng)新,讓中華文化展現出永久魅力和時代風采。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千年文明古國的歷史積淀,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瑰寶,對中華民族精神的構建有著潛移默化的熏陶作用。”
“房道鎮(zhèn)歷史文化悠久,許多村有歷史古跡,如在際村有皇賜紀念明朝重臣楊榮的登瀛牌坊系列古跡、記載萬木林歷史文化古石碑,徐地村有明朝吏部尚書李默古居,曹巖村有千年古道,房道村有明朝工部尚書雷禮的歷史文化,吳大元村有畬族文化,等等。我們在美麗鄉(xiāng)村建設中,引導各村將歷史文化元素融進,提升美麗鄉(xiāng)村的歷史文化品味,將村民民居、生活環(huán)境與生態(tài)文明、精神文明精神相結合,建設了際村楊榮文化墻、楊榮文化公園,房道村璜溪文化廣場,畬鄉(xiāng)文化點歌臺、山哈大院等。我們要認真學習貫徹十九大精神, 展現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生機與活力,把房道建設得更加有文化韻味。”房道鎮(zhèn)黨委書記張生有說。(建甌市委文明辦供稿)
![]() |
![]() |
責任編輯:康金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