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8日,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在沈陽召開農家書屋全面建設十周年經驗交流會。截至今年10月末底,全國有農家書屋58.7萬家。10年來向廣大農村配送圖書突破11億冊。農民人均圖書擁有量從工程實施前的0.13冊增長到現在的1.63冊,增長了10多倍。(12月20日 遼寧日報)
在行政村建立的、農民自己管理的、能提供農民實用的書報刊和音像電子產品閱讀視聽條件的公益性文化服務設施,稱之為“農家書屋”,它既是一項宏大的惠民工程,又是好事,更是難事。近年來,為了活躍農村文化農民生活,全國各地均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把農家書屋納入政府向社會力量購買公共文化服務的范疇,著力實施這項惠及民生的工程??梢哉f,農家書屋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豐富了農民群眾的文化生活,提高了農民群眾的文化水平和專業技術能力,也體現了各級政府貫徹落實黨的農村政策應有的深度和力度。
但是,由于各地經濟生活、文化發展水平的不平衡,加上區域、民族習慣的不同,使得有些地方的農家書屋面臨著尷尬的境遇:昔日為廣大農民送去豐富的精神素養,提高其科學素質、道德情操和社會公德的農家書屋,如今,在一些偏僻落后的農村,卻遭遇了投入多、用之少,農家書屋根本起不到“用起來”、“活起來”的效果,甚至有的農家書屋長期“鐵將軍把門”,成了中看不用的“花瓶”。
那么,農家書屋遭如此尷尬境地,歸結起來有四種原因所致:一來書屋長時間關閉,或者沒有固定開放時間,進不去;二來想借書不知道找誰借,借不到;三來管理圖書屬義務勞動,管理員沒有補貼,積極性不高;四來農家書屋里的很多書籍、雜志,不是農民真正需要的書,配書不是“扯草墊籃子”湊數,村民找不到自個兒想看的書,誰還到書屋來。凡此種種,前來看書的農民就逐漸少了下來甚至干脆“不光顧”了。
毋庸置疑,農家書屋工程建設作為為民辦實事的重點項目之一,已經受到地方黨委、政府和有關部門越來越多的關注與重視,實施效果漸入佳境,群眾滿意度不斷提升。因此,地方黨委、政府和有關部門除了加大財政預算,為農家書屋工程提供堅強的財力支撐;搞好崗位培訓,建立完善一支懂業務、善管理、負責任的農家書屋管理員隊伍;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充分發揮政策導向作用、促進各部門協同作戰、互動多贏等相關政策支持、財力支撐和人員保障外,不妨“采摘”安徽省六安市霍山縣的“1+X”模式,即利用文化站現有的設備和場所,建立了農家書屋、老年活動室、留守兒童活動室,引進一大批圖書銷售、郵政快遞代理、移動、水電業務辦理等便民服務。一方面,解決了農民看書難、郵政快遞和移動、水電業務辦理難的問題,方便群眾生產生活;另一方面,也提升了人氣,又增加了經濟效益,能夠補貼圖書管理員津貼,從而讓農家書屋真正用起來、“活”起來了。
讓農家書屋真正“活”起來,必須在保證農家書屋公益性的基礎上,大膽嘗試農家書屋與新華書店、郵政、快遞、移動、供電和自來水等公司聯合,讓農家書屋“搖身一變”,農民“足不出戶”就能看書、銷書和辦理郵政、快遞業務及繳納手機、水電費等,通過一系列經營活動,自覺或不自覺地就能提高農家書屋的知名度和發展后勁,不斷增強書屋工程建設的“造血功能”和“獻血功能”。(泉州市委文明辦 朱波)
![]() |
![]() |
責任編輯:康金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