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5日,在新華書店杭州慶春路購書中心,一名顧客與智能機器人“小新”互動。當日,該購書中心經(jīng)過裝修升級后正式開門迎客。在原有圖書銷售基礎上,增加咖啡吧、鮮花、電子數(shù)碼、文創(chuàng)產(chǎn)品、幼教體驗等多種業(yè)態(tài),提高了讀者在購書與閱讀時的舒適體驗。同時,每個服務區(qū)設置一臺智能機器人“小新”,與讀者互動,提供查書、找書及各種導購服務。(《 人民日報 》2017年12月16日)
閱讀的人多,對于書店來說,雙重責任也達到了。一是傳播書香的社會責任,二是開書店賺取的經(jīng)濟價值。電子閱讀已經(jīng)成了大眾不二選擇的時候,實體書店如果還是按照原來的模式經(jīng)營,不要說能讓兩種效應兼而有之,生存也會出現(xiàn)問題。在這樣的情況下,杭州的這家書店能夠與時俱進,增加讀者的體驗,還可開展機器人互動,不單單能吸引讀者,更是書店增強閱讀責任的體現(xiàn)。
時代在變化,讀者的閱讀口味也在變化,上周日筆者去本地的新華書店,發(fā)現(xiàn)書店不僅書架擺放的樣子走了歐式道路,還開設了本地作家的書柜,二樓還增加了孩子們閱讀體驗區(qū),三樓也開設了數(shù)字閱讀的體驗,雖然沒有杭州這家書店用機器人和讀者交流,卻也讓我看出書店被賦予的意義不止于購書和閱讀,它也用自己獨特的方式,匯聚著來往的人們。
書店要筑心巢才能真正吸引讀者。據(jù)說,有的書店和讀者開展的互動遠不止杭州這家,有的還用獎勵書卷、提供場地等形式讓讀者在書店進行《朗讀者》活動,讓大家感受到書店的整個氛圍在這樣熱騰騰的朗讀中活了起來,原本聒噪的心也變得寧靜,吟誦這種古代文人的一種讀書的方式,卻也在現(xiàn)代化的書店里盤活了。在這樣一個跟書是密切相關的一個地方,來推廣吟誦,來學習吟誦,來傳播吟誦,讓今天的書店融入了多元化的生活場景和文化內(nèi)涵,穿越千年的人文古道,用一種新的生活方式引領市民的閱讀習慣,成為網(wǎng)絡時代的心靈長亭。
書店本應就是契合時代的心靈長亭。每一本書都擁有自己的使命,有人在這里發(fā)現(xiàn)世界,有人在這里描繪世界。書店溫馨了,來這里選書、讀書、潛心寫作、感情朗讀的人才會多。這樣書店才會演繹更多緣書而來,為書而興、因書而名的故事。
世界著名作家博爾赫斯說話:“如果有天堂,我想那一定是圖書館的模樣,一定是藏在很多很多書里,或者說某一本書里。”我想,只有將書店建成城鄉(xiāng)靈魂的殿堂,書店、書城才會更加源流深者,光瀾必章。(福州市文明辦 雷沛弘)
![]() |
![]() |
責任編輯:康金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