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觀者在永定客家家訓館討論客家俗語。 闕小琴攝
東南網12月20日訊(福建日報記者??闕小琴 通訊員 劉永良 劉琦 陳立烽)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結合時代要求繼承創新,讓中華文化展現出永久魅力和時代風采。在永定,以客家家訓家風為代表的傳統文化,在當地發揮著“潤物細無聲”的教化作用,傳承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弘揚優良的客家家風,在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價值觀方面,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
深層次影響塑家風
一棟土樓走出60多位大學生、一位中科院院士……這棟土樓就是位于福建土樓·永定景區的“土樓王子”——振成樓,它不僅以富麗堂皇、內部空間設計精致多變著稱,更是客家家訓文化的一個縮影,成為“大家庭、小社會和諧相處的典范”。
“我伯父林遜之把對后人的希冀用楹聯的形式刻在隨處可見的大門、中廳等地方,我們從呱呱墜地起,就看在眼里、記在心里,從小在這樣的環境熏陶下成長。”林日耕是振成樓的第二代主人之一。1912年,他的伯父林遜之設計建造了這座土樓,并精心撰寫、鐫刻了20多副楹聯,內容涉及立業、報國、修養、處世、氣節等各個方面,提倡修身種德、遵紀守法、和睦團結,成為教育子孫后代的家規家訓。現在,林日耕在向游客講解土樓精湛建筑工藝的同時,還會重點介紹這些楹聯,讓更多人了解土樓建筑和客家文化。
60個姓氏的家訓、家規,15對經典的家訓匾牌,10對有代表性的楹聯、10則有代表性的家訓故事……永定客家家訓館是全國首家客家家訓館,于2014年建成開館。今年1月,該館提升改造后重新對外開放,更是讓觀者為之稱贊。今年1—11月,前往永定景區參觀的游客達486.3萬人次,同比增長9%,多數游客都會選擇前往客家家訓館參觀。
步入家訓館,永定區文聯主席盧濟鴻介紹說,改造之后室外到室內都發生較大變化。“以前的家訓館主要展示族譜家訓這一塊,內容比較單一,這一次提升改造新增了家訓故事、客家俗語等內容,比較全面完整地展示客家家訓。”
“客家家訓是當地的特色文化,比較完美地詮釋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更接地氣,更有親切感,也更容易被接受。為此,我們將爭取把洪坑景區打造成為客家文化園,把家訓文化品牌做強做大。”盧濟鴻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