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在師范院校任教的媽媽告訴記者,她給5歲的兒子報了7個興趣班,包括數學、書法、美術等。作為教育工作者,她認為這都是孩子必須具備的素質。(12月13日 新華網)
不可否認,如今,“80后”“90后”父母的經濟條件、教育程度和育兒消費觀念等發生巨大的轉變,新一代父母更注重孩子的全面發展,親子消費產業鏈的重心從以飲食、服裝為主,向游樂、教育等多元化發展。在這樣的特殊時代背景下,不少家長急功近利的思想日益滋長,不少家長還這樣認為,要讓孩子出類拔萃、超人一等必須要早起步,于是“起跑線焦慮癥”就這樣慢慢形成了,并且在整個社會逐漸蔓延開來。
北京易觀智庫發布的《中國互聯網母嬰市場年度綜合分析2017》指出,親子行業市場規模至2018年有望突破3萬億元。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新一代父母急功近利、急于求成,從而產生“起跑線焦慮癥”?他們過度相信早培、速成和提前教育,對孩子的成長會帶來怎么樣的變化?作為家長,該如何緩解甚至消除“起跑線焦慮癥”?筆者認為,起跑線焦慮的形成具有普遍性,在某種程度上更折射了現實的困境:如教育資源分配不均衡、教育資源的優劣排序等因素。
那么該如何消除家長“起跑線焦慮”呢,筆者認為,只有從根本上消除人們的起跑線焦慮,才能真正遏制超前教育。具體而言,從宏觀層面來說,首先要進一步推動義務教育均衡發展,需要進一步加大政策傾斜力度、教育投入力度、師資配置力度。只有多管齊下,統籌推進,才能保證教育資源的公平分配,促進教育事業優質、均衡發展。其次應避免對教育資源進行優劣劃分,為青少年成長營造一種氛圍,創造一個良性競爭的教育環境。
從微觀層面來說,出現“起跑線焦慮”更需要教育的是家長,家長教育不在于本身是否有文化,而在于是否有教育理念,家長的言行引導孩子的成長。最好的老師是父母,最好的教育是陪伴!與其焦慮“起跑線”,不如有空多陪陪孩子,多與孩子進行心靈的溝通,多陪伴孩子成長,讓急功近利的思想慢慢淡化。相信,有父母的真情陪伴,孩子才能跑得更快更遠。(臺江區委文明辦 清賢)
![]() |
![]() |
責任編輯:康金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