殿前街道的“綠翔媽媽”志愿隊,將垃圾分類宣傳融入舞蹈中。
小朋友在“一米菜園”感受生命的成長。
居民自覺把垃圾分類裝袋投入四色垃圾桶,孩子們唱著“三字經”口訣,在“一米菜園”里忙碌著……這是禾山街道禾山社區聯發欣悅園小區的日常光景。11月30日,全國城市生活垃圾分類工作現場會的與會代表走進這里,紛紛豎起大拇指點贊。而在五緣學村,湖里區老師“每周一問”學生家庭垃圾分類情況的做法,也獲得了一致好評,大家都說要把這樣的好經驗、好做法帶回去。
今年5月,特區發祥地湖里區率先全市全面推廣垃圾分類,該區百萬居民行動起來,一齊動手為城市減負。“垃圾分類是一項系統工程,我們要做的就是把每個環節都做細做實,真正讓垃圾分類成為百姓生活的一部分。”湖里區相關負責人說,半年時間里,湖里區組建垃圾分類工作領導小組、建立垃圾分類管理中心,抽調精兵強將專注投入到這項工作中,他們以釘釘子的精神,探索研究出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垃圾分類工作法,同時將一線工作法與明察暗訪相結合,緊盯每個環節,深入到每個社區、每個小區進行檢查督促,讓垃圾分類真正落地生根。在此基礎上,湖里區還鼓勵街道、社區、小區、學校甚至每個居民拼創意、比實用,激發出一籮筐的金點子、小妙招,真正實現垃圾分類從“要我做”到“我要做”。當然,正是廣大居民的共同參與、共同締造,讓湖里區這座高顏值高素質的現代化中心城區更加綠色、美麗。
多元宣傳
線上線下形成宣傳矩陣
群眾自創垃圾分類小品
“藍綠紅黃分得清,文明創建在提升。只要垃圾不落地,我們的社區會更美麗!”伴隨著清脆的快板節奏,一連串朗朗上口的臺詞,臺下的聽眾聽得聚精會神,掌聲此起彼伏。看到觀眾們高漲的熱情,來自江頭街道祥店社區祥夢藝術團的表演者們更起勁了。《社區風尚》《垃圾分類從我做起》,這些緊緊圍繞垃圾分類主題編成的節目,不僅收到了良好的演出效果,更將分類知識送進了社區居民的心中。
場景轉換到湖里街道,和通社區半山林海二期小區那幾塊“會說話”的宣傳欄,已經是居民們“熟悉的朋友”了。宣傳欄下方擺放著四色分類垃圾桶,如果距離5米開外,它只會靜靜地站在那兒,一旦有人靠近,它就會發出溫柔的聲音,播放垃圾分類的提示語音。“感覺就像是一位不用休息的督導員!”半山林海二期的居民聽到語音的時候,都會仔細檢查手中的垃圾袋,看看自己有沒有放錯垃圾。
讓垃圾分類知識“廣而告之”、真正改變居民的生活習慣,創新多元的宣傳方式是起點。為了做到“入腦入心”,湖里區積極鼓勵街道、社區、小區結合實際情況創新宣傳工作方法。在殿前街道長樂社區翔鷺花城三期小區,“綠翔媽媽”志愿隊將垃圾分類宣傳融入小品、戲曲、打擊樂等文藝表演中,連小區廣場舞愛好者都在他們的動員下,成了分類的“忠實粉絲”;聯發欣悅園小區則設立“小區環保講堂”作為科普教育基地,設計簡單易懂的課程,普及垃圾分類知識。
如今,在湖里區,多角度、立體化、全覆蓋的垃圾分類宣傳矩陣已經形成。這個過程中,湖里區特別注重宣傳內容的“內涵統一”,統一口號、統一logo、統一文本,讓多樣的宣傳方式有底氣、有內容。開展“線上線下征集室內垃圾桶選型意見”、“垃圾分類知識答題送流量”、垃圾分類相關從業人員專項培訓等系列活動,讓垃圾分類理念內化于心、外化于行,成為居民的自覺行為。
精細督導
精心培育系統培訓
打造全能型督導隊伍
蔡妙遠是湖里街道的垃圾分類管理員,用他自己的話說,“督導員督導居民,我督導督導員。”在湖里街道劃分的幾個片區中,蔡妙遠負責康樂片區。督導員就位的時間是早上7時,而他6時就到了,提前1小時開始對片區進行巡查。晚上,他又延后2小時下班,檢查并匯總當天的巡查情況。
而在禾山街道,每一名物業公司工作人員和業委會成員,都很明確自己的責任,知道自己該做什么,這歸功于督導員細致耐心的監督巡查。督導員每天對居民投放垃圾情況進行現場督導、開袋檢查,對分類好的居民給予積分登記,對沒分好或不配合的居民實行精準入戶指導,垃圾分類率有了顯著提升。
如果說多元化的宣傳是成功的一半,那么督導員的現場指導,就是垃圾分類推廣的關鍵所在。湖里區的1500名垃圾分類專職督導員,幾乎都遵循這樣的工作規律:白天,他們早早就位,在分類垃圾桶旁監督每袋垃圾的情況;晚上,他們入戶宣傳,上門講解分類知識。面對分類前期部分居民的不理解,他們展現出的是耐心,面對類型細致的分類情況,他們則表現出了細心。
這樣一支特別能戰斗能吃苦的督導員隊伍,自然離不開系統的培育。湖里區注重通過培訓強化宣傳效果,以社區為單元開展系統培訓,實現“每300戶配備1名督導員”的目標。層層組織督導員業務培訓,確保在崗盡職盡責,為湖里區垃圾分類的全面向好、全民參與奠定了堅實基礎。
共同參與
因地制宜鼓勵創新
掀起全民動手分類熱潮
江頭街道裕發花園小區的居民們,喜歡圍在一臺“神秘”的機器前,拿出智能手機,掃描屏幕上的二維碼。過了一會兒,幾張二維碼貼紙被打印出來,他們趕緊拿上收好,有的則順手貼到了垃圾袋上。原來,這正是江頭街道參與研發的“綠色錢包”垃圾分類管理系統。通過“綠色錢包”,每名居民能夠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分類是否正確,還能獲得一定的積分來兌換禮品。
而在不遠處的后埔社區,“房東責任制”成了“城中村”推廣垃圾分類,激發居民熱情的獨特新方法。通過社區牽頭,組織房東、二房東等,先對他們進行垃圾分類宣傳。隨后,在街道和社區的監督下,這些房東搖身一變,成為新的督導員志愿者。他們負責對各自范圍內的租戶進行監督,并為督導員的垃圾分類工作提供支持。
真正的垃圾分類,不是自上而下的動員,而是實實在在的全民參與。湖里區各街道、各社區創新理念、創新方式,鼓勵全民參與到垃圾分類行動中。在禾山社區東海山莊小區,熱心居民學習掌握了垃圾分類知識,購置了不同的垃圾桶,并指導家人進行分類。鄰里之間串門聊天的時候,他們就主動提起垃圾分類,隨時隨地進行宣傳。而在翔鷺花城三期小區,一支由70多名熱心主婦參與的“綠翔媽媽”志愿服務隊,個個都是垃圾分類的行家里手,進行問卷調查、宣傳分類知識、發放積分卡,哪怕忙到深夜,也是干勁十足。
此時此刻,35000多名志愿者,正在湖里區的各個小區忙碌,為垃圾分類事業作出自己的貢獻。他們來自群眾,又將先進的理念擴散到身邊的居民中,將垃圾分類的種子播撒在人們心中。
回收轉運
繪制“轉運地圖”
回收車定點定時停靠小區
“快到時間了,大家把桶搬出來,配合轉運車!”早上8時30分,湖里街道南山路上,幾輛垃圾轉運車依次駛過。車輛每經過一個小區,督導員和志愿者就將垃圾桶推出來,迅速裝進對應的轉運車。幾分鐘后,轉運車駛向下一個小區,剛才還很熱鬧的小區門口一下子恢復了平靜。
事實上,為了讓居民認真分類投放的垃圾有效轉運、防止二次污染,湖里區引入國企承擔轉運工作,精心繪制“轉運地圖”,逐步建立起了“公交站點”式收運模式。每天早上,每條線路定點定時出發,就像公交車一樣停靠在途經的小區。沿途小區的督導員可以根據計劃時間推出垃圾桶配合轉運,避免了“滿街垃圾桶”和“轉運車堵門”的情況。
那些難以放在桶里的大件垃圾去了哪里呢?在湖里鐘宅清潔樓旁的廈門首座大件垃圾處理廠,“主角”是一臺大功率的破碎機。轉運車將大件垃圾運到廠區后,由工作人員將大件垃圾分批次放上運輸帶,運輸帶再把垃圾送入破碎機進行破碎。這套設備每小時可以處理60立方米的大件垃圾,日處理量在100噸左右,是大件垃圾的“好去處”。
更讓湖里區居民津津樂道的是,各自街道、社區因地制宜自創了垃圾環保回收模式。禾山社區以聯發欣悅園為試點,在小區的空余場地開設名為“一米菜園”的小種植園。這些小菜園由黨員居民認領,使用環保方式進行種植、培育,可以讓大家在勞動中感受到綠色能量的流轉。而在殿前街道,黨員帶動居民一起動手,收集小區日常生活中產生的餐前廚余垃圾,制作成綠色環保的酵素,餐后的剩菜剩飯則成了肥料,可供給小區綠化;他們還搭乘互聯網的快車,引進“廢品大叔”等再生資源回收企業,通過線上預約線下投放,實現垃圾減量。
“1322”工作法
湖里區總結出了一套完整的工作方法,使垃圾分類工作成為環環相扣的系統工程。
1——建立一個強有力的組織架構
設立城市綜合管理委員會(區城管委),區委書記擔任主任,構建作為區四套班子“一把手”工程的“大城管”格局,并將垃圾分類列為區城管委的核心工作,明確責任清單,建立區、街、社區三級聯動,以塊為主、條塊結合的工作機制。
3——執法、宣傳、教育三管齊下
嚴格執法,明確垃圾分類投放管理責任人,對不履行垃圾分類義務的行為進行嚴管嚴罰;堅持廣泛發動與重點宣傳相結合、日常宣傳與集中宣傳相結合,全方位發動社會參與;通過邀請專家進校講座、征文比賽、環保志愿者等活動,強化師生的垃圾分類意識,要求老師“每周一問”學生家庭分類情況,并把生活垃圾分類知識納入全區中小學、幼兒園的教育和社會實踐內容。
2——發揮企業、物業“雙業”作用
以購買服務方式委托湖里建發城建集團和廈門市環境能源投資發展有限公司承擔轄區廚余垃圾、其他垃圾、有害垃圾的轉運任務,讓專業的人干專業的事;對物業服務企業進行動員培訓,采取物業資質評定推薦加分、“以獎代補”等方式,引導物業切實履行投放管理責任人職責。
2——推行垃圾分類“雙四分”
堅持將生活垃圾分為可回收物、廚余垃圾、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四類,并以“四分類”標準構建生活垃圾分類工作體系。同時在分類投放、分類收集、分類轉運、分類處理四個環節環環相扣、緊密結合。(廈門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