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守規,不要我行我素;要愛村,不要事不關己;要和氣,不要斤斤計較;要互幫,不要袖手旁觀……”11月9日,在上饒市橫峰縣姚家鄉百家村王家自然村村口,一幢民居外墻上懸掛著的“‘好客王家’村民準則”吸引了記者的目光。“八要八不要”條規的下方,是村民們密密麻麻的簽名。(11月21日《光明日報》)
這“八要八不要”,簡捷明了,一看就懂,一點就破,符合村民的口味,也容易產生共鳴,因而才有村民們密密麻麻的簽名,成為村民行為的文明公約。進言之,“八要八不要”為鄉風文明提供一種思路,抓實這“八要八不要”,有助于促進鄉風文明,全面推動鄉村振興。
從大處著眼,在小處突破。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可見,鄉村振興是大主題,鄉風文明是鄉村振興的一項重要指標,也是農村精神文明的重要課題。營造鄉風文明要從鄉村振興的大處著眼,從村民最關心、最急迫、最犯難的小處,集中發力,尋求突破,滿足村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共同營造美好的精神家園。
“約”出和諧,“理”出文明。營造鄉風文明,離不開移風易俗這個話題。近年來,在大力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中,一大批村鎮如雨后春筍般發展,如今鄉村環境變美了,村民錢包更鼓了,但有的村鎮陳規陋習仍然沿襲,“紅白喜事”大操大辦、攀比之風盛行、禮金“水漲船高”;有的地方打牌賭博歪風一直蔓延,導致“鼓了錢包壞了風氣”,這種鄉風民風與風景秀美的鄉村顯得格格不入。經驗證明,靠行政手段解決不了風俗問題,遵循村民自治理念,由村民訂立《村規民約》、建立紅白理事會,把村中的大事、難事交給自治組織去研究商量,發揮村民的聰明才智,讓《村規民約》“約”出和諧新村,紅白理事會“理”出文明新風。
虛功實做,追求多重效益。陳規陋習和不文明行為,說到底是思想觀念使然,要破除陳規陋習,營造文明鄉風民風,必須從解決思想觀念入手,擔當起推進文明鄉風建設的責任,以“最美人物”“文明家庭”“星級文明戶”等主題評選活動為載體,貼近農村生產生活實際,貼近農民群眾思想實際,深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引導村民從比排場、比氣派向比文化、比家風轉變,推進移風易俗,讓村民成為鄉風文明的踐行者和推動者,促進文明習俗觀念在鄉村深入人心,進而使文明鄉風民風成為對外經濟、社會、文化交流合作的品牌,帶動鄉村產業發展,促進鄉村富裕文明,實現一舉多贏。
![]() |
![]() |
責任編輯:康金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