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人民的榮耀
——泉州蟬聯全國文明城市特別報道
泉州城市一角(楊永河供圖)
東南網11月15日訊(本網記者 林杰 王嬌榕 通訊員 王婷婷)
編者按:
2015年2月28日,歷經20年不懈努力,泉州榮獲第四屆“全國文明城市”榮譽稱號,為“東亞文化之都”錦上添花。
2017年11月14日,時隔近3年,泉州順利通過全國文明城市復查,成功蟬聯全國文明城市。值得一提的是,石獅市、晉江市兩個縣級城市不負眾望,同時獲評第五屆全國文明城市,環泉州灣全國文明城市群初現雛形,榮耀屬于全市人民。
泉州,在金秋時節,又一次交出了令人滿意的答卷。這是一座城市的榮耀,更是每個市民的驕傲。金字招牌,再次擦亮。過去3年,泉州深化全國文明城市創建有哪些新舉措?本網今日推出泉州蟬聯全國文明城市特別報道,與大家共勉。
自2015年獲評全國文明城市以來,泉州著力加強“創新、智造、海絲、美麗、幸福”的現代化泉州建設,緊緊圍繞中央文明委提出的“一個全面推進,四個著力提升”總要求和建設“崇德向善、文化厚重、和諧宜居”的文明城市總目標,以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根本,堅持把“和諧共創、文明共建、發展共享”作為文明城市創建的出發點和立足點,著眼于改善民生、優化秩序,加強基礎設施硬件建設,加強人文環境軟件建設,扎實推進新一輪全國文明城市創建工作,不斷提升市民的文明素質和社會的文明程度。同時,以中心市區為龍頭,帶動石獅、晉江邁進全國文明城市行列,初步建成環泉州灣全國文明城市群。
改善民生優化秩序 城市建設撐起文明“硬實力”
泉州市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14.1平方米;全市高速公路通車里程從270公里增加至574公里,實現縣縣通高速,城區30分鐘、縣域60分鐘、市域90分鐘“369”快速交通圈;全市13個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100%,晉江干流水質達標率100%;全市平均空氣質量優良率達95.4%,同比提升1.3個百分點……三年來,泉州市大力實施城市更新工程,民生基建擴容提質,城鄉公共設施體系持續完善。針對群眾反映強烈的老舊社區、背街小巷、農貿市場等問題,開展城市“雙修”試點、補齊民生短板——泉州“XIN”行動,推出中心城區防洪排澇、城區部分集貿市場提升改造、提升便民服務水平等十個項目,提升公共服務品位。開展了中心城市綜合交通提升行動,將路網建設與沿線片區整治、景觀提升等有機結合,在疏通城市交通的同時,提升項目的綜合效益。加快發展公共交通,開通社區巴士、建設泉州公共自行車租賃系統,加密公交線路和延長服務時間,為市民提供了文明、健康、低碳的出行新方式。河長制和小流域“賽水質”在全省率先實施,形成“河長牽頭、部門聯動、分級管理、齊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力促大河凈、小河清。推進大氣污染防治,推動實施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全市空氣質量進一步提升。
公交站臺、商業大街、建筑工地、小區里……走在泉州城市的每個角落,隨處可見“文明城市,遵德守禮”提示牌等公益廣告牌,公益廣告宣傳蔚然成風。泉州市創新公益廣告傳播方式和渠道,擴大刊播覆蓋面和影響力,將創建工作和公益廣告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泉州晚報、東南早報平均每月刊登4版以上,在報紙報眼刊登公益廣告,使讀者拿到報紙,第一眼就能看到公益廣告;泉州廣播電視臺4個頻道每月播出6280次以上,播出時長3140分鐘,泉州廣播電臺4個頻率每月播出1519分鐘以上,公益廣告的影響力與傳播效果實現最大化。建筑工地圍欄刊載率達100%且面積高于30%,市區新門街、涂門街和刺桐路建設93座公益廣告燈箱,中心市區400多座路名牌燈箱、150座出租車揚招站和180座報刊亭作為發布公益廣告的陣地……做到“上街、上墻、上屏、上車、上欄”,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文明風尚融入生活場景之中,讓人們抬眼可見,舉足可觀,有效引導市民崇德向善、文明有禮。
![]() |
![]() |
責任編輯:陳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