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風11月16日訊(通訊員 高上釵)2015年以來,大田縣深入開展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工作,始終堅持把文明縣城創建作為促進大田政治穩定、經濟發展、文化繁榮、社會和諧的重要抓手,作為提升城市文明程度、城市美譽度、改善生活環境的長效機制,成為市民共建共享有效途徑。圍繞科技、綠色、快樂、活力、和諧“五個大田”總體目標,不斷提高城市社會治理能力,著力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堅持人民至上,全力打造紅色、人文、生態、溫暖、幸福之城,中國夢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入人心,市民文明素質和城市文明程度整體提升,“大富之田、大愛之田、大美之田”進一步彰顯。
人民至上,全力打造座紅色之城。厚植紅色沃土,弘揚真善美。1929年初,建立中共大田特支;1930年1月,被列為“全國蘇維埃區域”,是福建省最早的蘇維埃縣份之一;2013年7月,被確認為中央蘇區縣。新的歷史階段,我們面臨的挑戰和任務更艱巨,更需要紅色文化,提高黨干部群眾凝聚力,為大田的改革事業提供精神動力。三年來,全縣全力打造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建設紅色文化長廊,編寫紅色書籍《林大蕃》《葉炎煌》,籌拍紅色電影《無悔的心》,舉行全縣性祭掃活動,開展升國旗儀式,依托“第二集美學村”開展紅色文化教育,縣里將投資2800萬元,將“第二集美學村”舊址與縣城周邊的白巖公園革命烈士紀念碑、白巖山紅軍戰斗遺址、閩中工委舊址等18處景區相連成片,開發閩中紅色旅游和愛國主義教育線路。三年來,“第二集美學村”舊址共迎來400多批次5萬多人次前來參觀,使當地紅色文化特質更加凸顯,融入市民血脈中。
人民至上,全力打造人文之城。以創建文明縣城為契機,精神文明建設在以文化人、以德育人上下功夫,讓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落在細節、落在小處、落出實效。全國先進工作者吳祥江,福建好人陳華庭、唐名高,“道德模范”“身邊好人”“最美家庭”“最美教師、”“優秀共產黨員”“美德少年”的德言德行被廣泛傳播,發揮著可親可敬可學的榜樣力量。全縣主要姓氏祠堂共120多座進行全面修繕,全力打造祠堂文化,組織鄉村德高望眾“名人”講述家族故事、修訂家訓族規,開展“家譜、家訓、家風”征集傳唱活動,對道德禮儀、家訓族規進行勸諭和規范,有效整合了農村姓氏祠堂資源,變祭祀祠堂為文明傳播新殿堂。全力打造傳承郭居敬孝文化,讓“孝”深深扎根,開展評選表彰第二屆道德模范和 “十佳小孝星”活動,小孝星們感人的行孝故事編印《孝滿巖城》一書;舉行《中華孝道》第二組郵票首發儀式和書法展活動;建立 “居敬”孝老愛親志愿者服務站;成立郭居敬孝文化研究會,將深入挖掘和整理郭居敬孝文化資源,致力于研究和弘揚孝道文化,修建郭居敬紀念館、孝文化主題公園等,在全縣營造孝老愛親、文明和諧的濃厚氛圍。結合美麗鄉村活動,把“先賢”文化進行收集整理,撰寫他們的傳記,挖掘先賢文化底蘊涵養鄉村文明新風尚。通過“三修一建”,即修建孝道文化廣場、修建“三田”文化廣場、修建銀杏文化公園、建設月朗風清文化墻”,展現“先賢”成長的足跡和人格力量,使之成為后人學習的榜樣,使之成為鄉風文明、人居環境、文化生活“三美”齊現一道靚麗風景線。如同春風化雨,走進尋常百姓家,涵養鄉村文明,滋潤農民心田。連續四屆承辦浩沙杯全國藝術體操比賽,促進全民健身體育運動,大田職專啦啦隊體操代表國家隊參加在澳大利亞舉行世界比賽并獲獎。
人民至上,全力打造生態之城。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從河長治理到礦山水土流失治理,鄉村環境治理、逐步轉向河道生態亮點、生態古樸文化、美麗鄉村轉變。舉全縣之力,集全民之智。先后推出的“河長制”、生態綜合執法局、生態環境保護指揮中心等舉措均為全省首創,并在生態茶園改造、小流域治理、綠化提升工程等方面依次推進、持續發力。全縣168條干支流設立168名河長,按照屬地管理原則,實行分段管理、分段監控、分段考核、分段問責,實現“河長”全覆蓋;組建“一河三長”隊伍,由河段長、督查長、民間河長共同管護一個河段,三管齊下、互動補位,由“政府治水”向“全民治水”推進;在全國率先成立河長協會,在全省率先成立河長制工作委員會,率先由縣級人大通過河長制規范性文件,大田“易信曬河”在全省率先實時全覆蓋。2015年,“易信曬河”做法入選“全國基層治水十大經驗”。深入創建美麗鄉村,培育出藍玉、內洋等一批美麗鄉村示范村,濟陽、東坂、萬宅、建國、杞溪、張坑、香坪等村入選中國傳統村落。打好水土流失治理攻堅戰,探索出礦山水土流失綜合治理“五園”模式,水土流失面積占全縣國土面積下降至10.53%,下降幅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全面推進節能減排、環境保護、造林綠化等工作,森林覆蓋率提升至70.1%,被授予省級生態縣、省級園林縣城稱號。“山、水、泉、茶、堡、臺”等旅游資源各具特色,擁有“大仙峰·茶美人”國家3A級旅游景區、“南方天山”之稱的象山、“福建土樓之母”之稱的明清土堡,春可采茶、夏可避署、秋可觀堡、冬可泡泉,是閩南沿海大都市休閑、養生、度假的“后花園”。精神文明創建工作虛事實做,接地氣得民心,市民居住生活環境持續改善,市民群眾的獲得感和滿意度也不斷增強。
人民至上,全力打造溫暖之城。志愿服務,如一顆顆文明的種子,播撒愛心,傳遞文明,給予人關愛和溫暖。全縣2.33萬名實名注冊志愿者、132個志愿服務組織分布在這座城市的各個角落,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愿精神已經融入百姓的點點滴滴,志愿服務已經成為廣大市民的基本生活方式。大田澤惠居家養老信息服務中心是一家專業的養老服務機構,整合了城鄉1030家服務加盟商及醫療機構,養老服務志愿者1117人,涵蓋醫療、餐飲、保潔等養老服務領域,以有償、低償、無償的方式為居家老人、空巢老人、失能或半失能人群提供多元化、人性化服務,打造山區養老服務110,以滿足其在安全、醫療保健、康復護理、物質代購、家政服務、精神慰藉和娛樂學習等。形成“低端有保障、中端有市場、高端有選擇”的多層次養老服務格局,提升全縣居家養老服務水平。持續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健全完善行政服務中心建設,設立鄉(鎮)便民服務中心、村(居)代辦點,實現縣、鄉、村政務服務全域覆蓋;全面梳理“一趟不用跑、最多跑一趟”辦事清單,開通網上辦事大廳,推廣政務服務手機APP軟件應用,實現政務服務全程提速;實行“窗口無否決權”“五辦五心”服務、群眾評價服務等工作機制,實現政務服務全員增效,構建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線上線下一體化的政務服務體系。行政服務中心、國稅、地稅、供電等“窗口”服務行業深入開展文明示范窗口創建活動,規范服務程序,提高服務質量,把服務做到群眾的心坎上;各審批部門深入踐行“馬上就辦、真抓實干”精神,最大限度地為群眾提供快速、便捷、優質的公共服務,把文明創建過程轉化為實實在在的為民、便民、利民行動。
人民至上,全力打造幸福之城。文明,讓市民的生活更加美好,這種美好來源于深厚的文化底蘊,來源于日積月累的文明風尚,來源于宜居宜業的生活環境。全縣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創新城市管理方法,推行和完善“街長制”,著力解決“誰來管”“管什么”“如何管”三大城市管理常見難題。城區10條大街配備10個“街長”管理團隊,20多個職能部門充分發揮各自作用,實現城市管理長效化;出臺相關管理辦法和考評細則,聘請人大代表、熱心人士和退休人士當監督員,實現城市管理規范化;完善“街長易信群”,開通“街長”熱線電話,做到小事也有人管,為群眾提供精細化的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務,實現城市管理常態化。“街長制”已向鄉(鎮)、村延伸,實現全覆蓋。“街長制”推動交通秩序和市容市貌得到明顯改善,讓城市管理煥發活力,讓群眾生活得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更幸福。城市規劃面積從34平方公里擴大到80平方公里,建成區面積擴大到1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從42.9%提高到47.4%。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98%,縣城水域功能區水質達標率為99.98%,建城區綠化覆蓋率達42.46%,建城區綠地率達38.2%,人均公共綠地14.57平方米,投入1.8億元,新建中醫院、婦幼保健院,并投入交付使用,建設16公里城市綠道并交付使用,生態環境平衡,較好地做到了經濟發展、城市建設與生態保護“三同步”。堅決嚴肅黨內政治紀律,落實全面從嚴治黨要求,在全省率先探索縣委巡察工作,建立縣委黨風廉政建設巡察制度,開展“地毯式”綜合巡察。今年來,已完成4輪對7個鄉鎮和10個縣直單位的常規巡察,延伸巡察68個建制村和35個基層所站。把“全縣黨員和公職人員操辦紅白喜事遵守‘六不準’紀律要求、“全縣開展移風易俗‘紅白喜事大操辦’專項整治”等內容列入縣紀委巡視、巡察,樹立文明新風。隨著“巡察”深入推進,干群關系進一步密切,干部作風進一步轉變,提振了全縣上下黨員干部精氣神,激發了黨員干部干事創業熱情,全縣上下呈現出風正氣順勁足的良好局面。
文明創建永遠在路上“只有起點、沒有終點,只有逗號、沒有句號,只有更好、沒有最好”。今后,大田縣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作為行動指南,堅持“創新驅動、綠色發展”工作主題,著眼于提高市民素質和城市文明程度,堅持德治與法治結合、建設與管理并重,創新管理體制機制,實施聯動聯創,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以人民群眾是否滿意作為衡量工作成效的標準,努力把大田縣建設成為經濟發展、環境優美、秩序優良、服務優質、管理優化、社會文明、文化繁榮的文明縣城。(大田縣委文明辦供稿)
![]() |
![]() |
責任編輯:孫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