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去一周內,各大媒體連續曝光的多起不文明現象引起了廣泛的社會輿論關注。我國經濟飛速發展,綜合國力顯著增強,有序的公共生活是國家現代化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標志。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在這一新的歷史條件下,強化發展公共文明是鞏固新時代社會文明成果的重要舉措,有利于營造和諧穩定的社會關系,提高國家軟實力和國際形象。
加強公共文明建設,一方面必須緊緊圍繞在公共生活領域大力提升國民文明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倡導公民道德和公共精神;另一方面必須建立公民公共行為規范體系,發動全民參與,共建共享公共文明監督制約工作機制。
從個人層面,需要自律。公共生活領域越擴大,公共秩序就越復雜,道德和法律的作用就越突出。在道德層面,我們難以通過管理來提升,更多的是通過宣傳和教育的方式來提高民眾的自律意識,通過模范典型,樹立正確的輿論導向,加強正面引導。只有在公共生活中知榮明恥,自覺履行道德和法律義務,才能真正錘煉人的思想品德,提升人生境界,不愧為新時代的合格公民。
從社會層面,需要他律。在新時代歷史條件下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崇尚公平正義、追求自由平等、 建設民主法治為價值方向。當一些不文明的現象發生時,其他個體是否能及時有效制止,反映了公民對待個體與國家、個體與社會、個體與個體之間的道德觀念和行為規范。進入社會主義新時代,具備以利他思維關懷公共事務和利益的思想境界和公共精神,是現代社會對公民提出一項最基本、最重要的要求。公共生活中的行為準則和法律規范是維護社會公共秩序的基本手段。法律是最權威的規則,它既有公家強制性,又有普遍約束力,能夠通過制裁破壞公共秩序的違法行為,強制人們遵守社會公共生活準則。在新時代條件下,我們有必要繼續建立和完善公共生活領域的法律法規體系,著力解決執行不到位的問題,從而形成有效的公共文明監督約束機制。(涵江區文明辦 孫義華)
![]() |
![]() |
責任編輯:康金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