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之計,莫如樹木;終身之計,莫如樹人”,教育在我國歷史發展的任何時期和階段都是重中之重、要中之要。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努力讓每個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公平而有質量,準確地定義出我國教育發展的目標和要求,給億萬家庭和人民吃了一顆“定心丸”,人們對教育更多了幾分踏實、多了幾分期待。
什么樣的教育才是“有質量”的教育?其內容和要素、標準和要求是多樣化的,但筆者以為,其中很重要的一條是要加強“德育”,也就是品德教育。德育是確保教育有質量的一條重要指標,一個國家的教育體系當中,如果缺乏了德育教育,那無疑是失敗的、殘缺的。這種教育體系之下培養出的國民,也注定不會是全面發展的人才,不會擁有健康的人格。
加強德育,離不開價值觀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推動國家發展最持久最深沉的力量,也是當代中國精神的集中體現,凝結著全體人民共同的價值追求。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國民教育、精神文明創建、精神文化產品創作生產傳播都有著重要的引領作用。因此,加強德育教育,離不開價值觀教育。要通過生動而深刻的價值觀教育,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使我們的孩子能夠從中華文化、中華美德中吸取道德的精華,理解中國精神、中國價值的內涵,并將這種道德精華和價值認知真正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加強德育,離不開家風教育。家庭是孩子人生中的第一個課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加強德育,離不開家庭的熏陶和父母的感染。家庭、家教、家風對于孩子品德的影響深刻且深遠。一個人在社會公共領域中的行為表現,往往就是他在家庭中的表現的一種真實折射。因此,只有家庭文明,社會才會文明;只有每個家庭成員知書達理,每個社會成員才會崇德向善。德育重在從娃娃抓起,從小立規矩、樹品德,長大才能講文明、有志向。
加強德育,離不開典型示范。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最擅長的就是“模仿”和“學習”,我們要擅于結合孩子的成長規律和特點,來發掘好的學習和宣傳方式。當前,全國各地都開展了各種形式的選樹美德少年活動,這就是很好的做法。美德少年,是全國青少年中的道德楷模和典范,他們就是生動鮮活的價值觀,用他們的真實故事去感召和教育其它孩子,無疑是最具說服力和感染力的,也最容易觸碰到孩子心靈,引發他們的思想和情感共鳴。
“有質量”的教育符合百姓對新時代、新生活的新期待,而德育恰恰是不可缺少的重要一課。有德育的教育才更有質量、更有份量,有德育的民族才更有希望、更有前途。
![]() |
![]() |
責任編輯:康金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