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服裝店開了書店,而是書店開了服裝店;不是家電行開了書店,而是書店開了家電行;不是花鳥市場開了書店,而是書店開了花鳥市場。是的,統統似乎本末倒置了……10月16日,來自四川的民營書店“言幾又”在杭州開出第一家店,3200平方米的書店展陳了8萬冊精選圖書,以及10多種生活業態進駐。(10月18日 《浙江日報》)
有人說,一個城市有沒有文化品位,可以看看書店多不多。然而,隨著網絡購物的興起和電子書籍的普及,人們的閱讀介質和習慣發生了巨大變化,傳統實體書店在互聯網的低價便利面前生存空間日益縮小。近年來,許多民營書店積極走上創新自救之路,有的試水“書店住宿”模式,有的開啟“書店茶館”模式,還有的開辦“深夜書房”,定期舉行讀書沙龍、作者見面會,等等。“言幾又”則與上述經營模式不同,書店開了服裝店、家電行、花鳥市場等生活業態,似乎跟賣書風馬牛不相及,可仔細一想,這樣的標新立異,依然源于一種跨界思維。
隨著市場競爭加劇,跨界在營銷領域日益流行。如同飲料業式微時,出現了礦泉水;照相館潰退時,出現了婚紗照……它們都始于大受打擊的傳統行業,通過跨界大多脫胎換骨走出了寒流。書店跨界也并不是新鮮事,多元經營就是書店跨界的開始。
現在讀書人的需求,絕不僅僅是買一本書,而是希望找到在書海徜徉的感覺。名聲在外的臺灣誠品書店十幾年屹立不倒,靠的就是跨界經營,不僅賣書,還開畫廊、賣鮮花、服飾以及一系列文創產品,既拓寬了書店的盈利渠道,又增加了書店的互動空間。據介紹,“言幾又”的跨界業態已成為書店的長期合作伙伴,“選擇書店,就是選擇一種有品質的生活美學”。
美國社會學家雷·奧登伯格曾在《偉大的好地方》一書中提出“第三空間”理論,對一個城市而言,實體書店可以說是一個有溫度的“第三空間”。而近年來涌現出的跨界書店的經營模式,正是因為創造了新的公共空間而呈現出復蘇態勢。從細節上觀察,跨界思維顛覆了傳統書店的經營理念,期待這一思維能激活書店行業走入創新型、復合型和生活化的新時代。
![]() |
![]() |
責任編輯:康金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