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2017年10月18日,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開幕,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向全黨全國人民發出了“堅定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的偉大號召。
文化自信,不只是對某個歷史階段的文化的自信,而是對中國從古至今各歷史階段所形成的先進文化的自信。人不能忘本,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也不能否定歷史、否定過去、否定傳統文化。當代中國的文化自信必須建立在對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延續上,不能因為走社會主義道路,建立新的政治經濟制度,就創設出與過去完全割裂的全新文化。事實上,我們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一個顯著的特質就是“自信”,是一種具有高度自信精神的文化,在它最初萌生時的神話傳說中,就是以自信、自強為精神特質的。比如,人們所熟悉的“夸父追日”“精衛填海”“女媧補天”等等,就是一種充滿發奮而自信的精神,還有“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精忠報國”的愛國情懷、“國而忘家,公而忘私”的價值理念等。也正是這種充滿自信精神的文化傳統,才以它巨大的生命力、凝聚力、創造力,使得我們民族創造了歷五千年而連綿不斷、經久不衰的燦爛中華文明。
可以肯定的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自信,絕不是什么文化上的虛驕,更不是什么文化上的狂妄,而是一種實實在在的內化于心、見之于行的文化性格。用習近平總書記的話來講就是具有深厚的歷史感,對于我們傳統文化中優秀的東西能夠如數家珍,為人處世、做人做事都蘊涵著一種中國人的風骨和底氣,在熟知、尊重和珍惜自己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的同時,又能放眼世界,理性地對待其他民族和國家的文化,能夠海納百川,認真看待別的民族的文化長處,吸收他人之所長,補己之短。
“欲人勿疑,必先自信”。我們只有對自己的文化有堅定的信心,才能獲得堅持堅守的從容,鼓起奮發進取的勇氣,煥發創新創造的活力。(涵江區委文明辦 陳志平)
![]() |
![]() |
責任編輯:康金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