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統計局近日發布了2016年文化及相關產業統計數據,數據顯示,2016年我國文化及相關產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13%,我國文化產業增加值占GDP(國內生產總值)比重首次超過4%。2016年全國文化及相關產業增加值為30785億元,比上年增長13.0%(未扣除價格因素),比同期GDP名義增速高4.4個百分點;占GDP的比重為4.14%,比上年提高0.17個百分點。(10月19日中國經濟新聞網)
一個國家、一座城市的文化競爭力,不僅僅取決于文化資源稟賦,還取決于文化管理水平,文化創新發展的經營能力,更重要的是,國家和地方為發展文化產業所提供的創新環境和支持舉措。假如這些保障融入了科技的力量,文化核心競爭力才會勢如破竹,不斷走向新的輝煌。
科技扮靚文化能更好滋養物質。這些年,我國經濟飛速發展,這里面文化作用不能小視,除了文化產業、文創產品不斷爆款,讓經濟因為有了文化內涵而更加智慧凸顯。尤其是文化與科技融合發展不僅是文化產業發展的一種必然趨勢,也是整個人類文明發展的一種必然趨勢。在新的歷史背景下,通過文化科技融合,從更高層次上服務于人的成長,讓更多的科技與文化融合的優秀成果融入普通百姓的生活中。最典型的就是萌萌的故宮,讓大家見證了科技+文化的力量。
“文化+科技”為文化騰飛插上翅膀。不可否認,當代的文明是以科學為中心的文明。科技創新推動了科技進步,推動了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推動了人類的文明進程。發展科學技術,提高全民族的科學文化水平,是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因為要使得文明風尚不斷強勁,只有文化+科學,才能不斷創新,科技創新使人類進一步脫離愚昧、無知、迷信、落后的狀態,是提高人的素質和精神境界的重要途徑。由此看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科學精神,隨著時間推移和產業演進,文化與科技的融合將催生更多的文化產品與服務新業態。依托高新技術增強文化產品的表現力、感染力、傳播力。
文化有科技助陣才賦予國家、民族、城市多樣氣質。提起中國五千年文明的博大精深,儼然老生常談。然而,我們整日掛在口邊的這四個字“博大精深”在今天十三億中國人頭腦中究竟是什么樣的概念和意義?這四個字僅僅意味著京劇、詩詞和書法嗎?非也,我們身處一個社會發生深刻變革的時代,這種變革相對于中國幾千年的歷史是前所未有的。這種變革不僅是經濟和制度層面的,還是民族精神文化層次的。從經濟、制度層面上,我們需要怎樣的社會文化以適應和推動經濟和法治、民主政治的發展,尤其需要通過科技,將中國傳統文化,以交流融合方式展示出來,以此以培育我們新的民族精神。
科技扮靚文化更有競爭力。只有充分做好“文化+科技”的工作,才能讓科技和文化產業進行充分的融合,進而衍生出更具有價值的產品和服務,實現中國優秀文化成果的發展,讓文化更有競爭力。(晉安區文明辦 王關林)
![]() |
![]() |
責任編輯:康金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