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南陽某中學今年9月舉行手機銷毀大會,幾十部從學生沒收來的手機被扔進水桶,用錘子猛砸砸爛。10月8日,學校工作人員回應說,帶手機到學校不交給老師,一旦被發現就要銷毀,同時表示“家長都很配合,一切都是為學生好”。(10月10日中國網)
用砸毀學生手機來制止學生帶手機的做法南陽該中學不是首創,今年6月21日的《羊城晚報》就報道了貴州某中學也同樣采取這種做法,并讓學生在操場集合觀看,同樣,校方也堅稱砸手機是家長同意的,也為是了學生好。說到教育學生,有部分老師和學校堅持認為,只要是為了學生好,在方式方法上可以各顯神通。于是,時不時會看到一些學校因采取過激而又簡單粗暴的管理手段而登上新聞版面。有的是罰抄作業、罰圍著操場跑、罰蹲馬步、罰暴曬,更嚴重的有扇耳光、針扎臉、火鉗燙手……如此種種,讓人很難相信這是當今為人師表所為,而這一切都是“一切為了學生”。
近幾年來,國家大力倡導素質教育。然而一些學校為追求升學率和成績排名,仍然醉心于應試教育那一套。把“以人為本”、“全面發展”拋之腦后,一方面學校和老師只盯著學生的分數,無限度地加重學生負擔,一方面在管理方法上又人為的隔離學生與社會的聯系和接觸。在“一切為了學生”的口號之下,把學生培養成沒有個性、缺乏想象力和創造力 的考試機器。
筆者認為,作為老師,不能簡單把智能手機看作為一種游戲工具,它還具備查證檢索、收集資料、學習新知等功能。我們管手機,主要目的是防止學生沉迷游戲,而不是一禁了之。如果沒有因人施教,真正調動每個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培養自律意識,那靠暴力銷毀手機只能讓學生對沒收其手機的老師產生敵意或對立情緒。這樣不僅不利于師生關系融洽,也不利于營造寬松信任的學習氛圍。可以說,暴力銷毀手機是黔驢技窮表現,學校應把心思放在正確的引導學生健康上網,合理何用網絡、電腦和手機來輔助課業學習、拓寬視野。
網絡信息時代,對學校管理提出新的考驗。盡管種種“一切為了學生”的做法確實飽含學校和老師善良的初衷,但在實現教育的目的卻難以奏效。教育者的無能只會讓“一切為了學生”始于粗暴止于口號。真正用心的教育應該通過循循善誘、春風化雨的啟發教育,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并達到自我管理、自我約束,這才是教育的本質。(泉州市豐澤區委文明辦洪春來供稿)
![]() |
![]() |
責任編輯:康金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