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舊書店里有數萬計的舊書籍。
讀者在福州大夢書屋享受閱讀。
東南網10月11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程枝文 實習生 黃柳潔 文/圖)獨立書店,是相對于作為國有集團公司而存在的新華書店而言,指不依附于“單位”而自生自滅的個體或幾個人合伙的人文書店。近年來,隨著電子書籍的普及、讀者消費習慣和消費心理的改變,獨立書店受到了巨大沖擊。福州的文華書城經營不到一年黯然離場,廈門的光合作用書店難以為繼,泉州的刺桐花圖書城、越洋圖書城、泉州書城等也都相繼倒閉、萎縮。
與獨立書店形成鮮明反差的是網絡圖書市場的熱潮。在這場硝煙背后,還有一些散落在城市角落的零星書店,靜謐地散發絲絲亮光。廈門的“晨光舊書店”正步履維艱地走進它的第21個年頭,而福州的“大夢書屋”創造了互聯網時代新的文化地標。
書香陣陣 帶動閱讀風氣
廈門市大同小學、第六中學附近一帶的舊騎樓中,有一家開業逾21年的“晨光舊書店”。它是廈門唯一獲正式批準的舊書店,專營各類舊書收售。店主陶檐宏以“文化擺渡人”的方式,堅守著這座城市里的“心靈驛站”。
放學鈴聲響起了,經過晨光舊書店門前的人群絡繹不絕,學生老師時常被書店吸引駐足,順手帶兩本書回家。“小學生喜歡來買學校要求的必讀圖書,中學生的涉獵比較廣,教輔、小說都有,附近的老師買各類社科書的非常多。”陶檐宏介紹。
擁擠的書架,泛黃的書頁,這里雖然沒有豪華的設施,但給人一種溫情。書店收藏的舊書籍中,有適合中小學生閱讀的課外書,也有生僻的專業書籍,更多的則是文史類的古舊典籍。這些年代久遠的舊書,散發著獨有的書香,吸引著人們駐足、翻閱。
然而隨著網絡和電子書的沖擊,傳統實體書店的市場正逐漸萎縮,晨光舊書店的生意也越來越難做。“現在學校周邊的店租非常貴,收入不足以維持店面的日常開銷。”陶檐宏坦言,“但我覺得我有義務堅守下去。”
作為一名資深閱讀愛好者,63歲的廈門人陳峰是晨光舊書店的常客。“這個舊書店的堅守令人敬佩。在知識傳承的學校周圍,需要保留一些舊書店,給愛讀書的人一個落腳點,形成一道閱讀的風景,進而影響和帶動閱讀風氣。”陳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