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日召開的國家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福建)建設工作聯席會議第一次會議上透露,截至8月底,我省省、市、縣三級涉企信息歸集部門達3455個,歸集信息總數達6600多萬條,總體上實現了涉企信息部門全覆蓋,已歸集信息100%記于企業名下。這些信息對失信企業起到很大的限制作用,讓失信企業寸步難行。(9月24日《福建日報》)
改革開放30多年以來,我國市場經濟雖然取得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和發展,但在此過程中也出現了很多問題,而企業信息不公開、不透明,甚至弄虛作假、不講信譽的問題深受社會民眾詬病。
據商務部統計,我國企業每年因拖欠款、違約、侵權、虛假信息等失信現象造成的損失就高達6000億元以上。特別是2008年金融危機之后,發生的不少企業主卷款“跑路”的現象,更是給我們敲響了警鐘。在個人征信“黑名單”炒得火熱的當下,甚至連公眾欠話費、水費都納入誠信記錄,因此,由國家層面推動的企業征信系統逐步完善的步伐應該再大些、再快些。
此次福建省省、市、縣三級涉企信息歸集部門達3455個,歸集信息總數達6600多萬條,總體上實現了涉企信息部門全覆蓋,已歸集信息100%記于企業名下。這就意味著福建省全省實現了企業信用信息“一張網”工程,通過對“一張網”數據的分析和加工,建立失信企業“黑名單”,以及守信企業“紅名單”,在此基礎上,實現對不同的企業在稅收、信貸等方面給予不同的獎懲,從而達到讓失信、無信者寸步難行。
很顯然,由各級政府落實涉企信息歸集、公示和應用、互通的“一張網”,是推進企業事中事后監管、強化社會共治共用的“一張網”。當然,建立企業信用信息“一張網”只是一個開始,對于失信企業的懲戒應該是全方面的。比如讓“一張網”查詢能夠更簡便一些,便社會化一些;商務、工商、海關、稅務等多個部門在信息共享、不良行為懲戒、優秀企業扶持和表彰等方面達成共識,形成合力,讓“一張網”威懾力發揮到極致;作為消費者來,應該用腳投票,用自己的消費行為對失信企業說“不”。
如此聯合發力,企業信用信息“一張網”才能讓失信企業沒有生存空間,誠信方成市場主流。(泉州市委文明辦 謝曉剛)
![]() |
![]() |
責任編輯:康金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