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互助 倡導慈善公益新風 俗話說“村看村、戶看戶,群眾看干部”,自推行村規民約以來,前尾村村干部帶頭,積極引導村民簡辦紅白喜事,杜絕鋪張浪費,省下的資金拿出一部分進行愛心捐助,定期對困難戶、老年人進行慰問,形成鄰里和睦、互幫互助的良好鄉風,且得到了村民的擁護和支持。村黨支部書記陳孟建將簡辦父親喪事節省的10萬余元捐給前美小學和前尾村委會;村主任王培生兄弟,將家中老人過世時所收挽金共計15萬元捐給前尾村老人會,用于村莊老人事業的發展;村委會副主任李明河、老人會會長王永氣,主動簡辦兒女婚事,分別捐資10萬元、20萬元,資助新小學及村莊的建設,得到了廣大群眾的認可。 相似的場景也在大埔村上演,在村兩委的帶動下,大埔村形成了守望相助、鄰里鄉親的文明鄉風。村黨委書記吳金程,開展移風易俗以身作則,奶奶過世時,把簡辦喪事省下的30多萬元補足50萬元后,以奶奶的名義捐資給村敬老院;女兒16歲生日不辦,捐款5萬元;爺爺過世時簡辦喪事再捐50萬元。“只要有人帶頭,形成慈善氛圍,得到群眾認可,新風就能形成,如今村里的每家每戶都能自覺遵守村規民約,大家都覺得鋪張浪費很不應該。”吳金程如是說。為了營造公益新風,大埔村還建設了愛心慈善援助站和敬老院等公益事業,愛心慈善援助站的善款主要用于救助村里的生活困難戶、病災戶等,并每季度向村里的二女戶、貧困戶、低保戶等約120戶發放米、油、鹽等愛心物資。在村兩委帶動下,大埔村文明新風傳開了。村民吳志平不辦兒子16歲生日宴捐款2萬元;村民吳奎簡辦兒子16周歲生日,將省下來的十多萬元捐給了大埔小學;村民賴金貴簡辦丈夫喪事捐款10萬元;其他村民簡辦、不辦婚喪喜慶活動,捐款5000元、1萬元、2萬元等。大埔村還把普渡日改為文化節,通過舉辦豐富多彩的文藝戲曲演出,吸引大量村民前來觀看,勸導村民不大量請客喝酒,有效避免了打架斗毆、鋪張浪費現象,形成了一股鄉村新風,深受社會各界好評。 大埔村和前尾村能順暢踐行村規民約并體現成效,與黨組織和黨員干部積極發揮作用是分不開的。在實踐中,村兩委牽頭組織制定村規民約,帶頭執行,經常組織開展移風易俗活動,入戶宣傳文明新風,發現苗頭提前作群眾思想工作,村民意識普遍提高。 在晉江,像大埔、前尾村通過制定村規民約,黨員干部帶頭移風易俗,倡導文明新風,已經蔚然成風,帶動了良好的社風民風。他們在村規民約上的做法,對晉江創建“全國美麗鄉村示范”“全國文明村”的實踐是非常有借鑒意義的,展示了基層黨員干部充分發揮基層黨委的戰斗堡壘和先鋒模范作用,把黨的建設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緊密結合,增強了基層黨委的凝聚力和戰斗力。有這樣的黨員干部帶頭,必然會帶領廣大的基層群眾走上致富路,走上文明路。(晉江市委文明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