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9日上午,建甌市28歲青年張寶立在泛華江濱公園河邊發現兩名小學生溺水,危急時刻,張寶立迅速跳進河中救人,成功將溺水少年救上岸,但張寶立卻因體力不支不幸溺水身亡。
張寶立勇救落水兒童犧牲的感人事跡經當地媒體報道后,迅速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第一時間發布這一消息的建甌市電視臺微信公眾號,短短兩日內,該救人事跡的信息閱讀量就突破了10萬人次,點贊達11596次。
客觀地說,因救人而犧牲的事跡很多,按西方新聞傳播價值觀點看,不符合所謂“人咬狗才是新聞”的“理論”,為什么會有這么多人閱讀、點贊這樣看似“平淡無奇”的因救人而身亡的消息?我想,是因為廣大干部群眾閱讀的是新聞背后的感人故事,點贊的是平民英雄舍生取義的高貴品格!在推薦評選各類先進典型的工作中,我們常說,“推薦評選的過程就是學習宣傳的過程”,同樣道理,閱讀、點贊的那一刻就是我們感受高貴靈魂、洗滌自我心靈的一刻。在這一刻,新聞不以獵奇為要,專以暖心為上,不僅僅是事實的描述,更有價值觀的浸潤感染,使新聞“越界”,讓道德“站臺”,這樣深入人心民心的自媒體傳播,豈是“人咬了狗一口”就可以了事的呢?
我們不妨來感受一下青年張寶立救人犧牲后那些溫暖人心的畫面:
“我們非常難過,非常對不起人家,那么年輕,好不容易養那么大,卻為救我的孩子而犧牲,內心真的過意不去,不知道該怎么報答人家……”“以后我要讓我的孩子常去看她(張寶立的母親),這是再生父母,一定要當作自己的父母親來看待,我真的不知道怎么辦,孩子都是父母親的心頭肉……”兩個被救少年的家長這么說。毫無疑問,在“老人摔倒街頭沒人敢扶”“被救者悄悄溜走”等負面信息不斷強化人們自保心理的當下,被救少年家長的這些良心話,確實令我們感到幾許寬慰——良心尚存、良知還在。
建甌市委文明辦工作人員到張寶立家看望慰問張寶立的家屬,叮囑張寶立的母親要保重身體,堅強面對生活。同時認真整理事跡材料,積極與省、市文明辦溝通,推薦張寶立申報“中國好人”、“福建好人”。道德建設不止于一場會議、一紙公文,推動踐行是黨委、政府的應盡之責,建甌市文明辦沒有高高在上而是匍地前行,有態度,有力度。
市健身運動協會、愛+義工團、戶外運動協會、山水戶外運動協會、火火哥徒步隊、藍天救援隊等社會團體組織成員奉獻愛心,募集善款13650元交到了張寶立母親手中。建甌市健身運動協會會長歐陽寧說,英雄的事跡感動了我們,我們協會91個人都自發獻愛心,給他家一點微薄的幫助。戶外運動協會會員何瓊認為,英雄的事跡引起社會共鳴,大家都充滿愛心,弘揚社會正能量。“逼捐”“道德綁架”屢見不鮮,這樣的“自發”愈發顯得難能可貴,這既是人生意義的高度認同,也是社會道義的理性回歸,有溫度,有深度。
“高尚英名留千古,建甌人民好兒郎。含悲致意真英雄,滿城敬慰父母哀。”在建甌市電視臺微信公眾號留言區,一位網友這樣寫道。我們真誠地希望,這樣的悲劇少之又少。我們也真誠地希望,良善的人們,以更加理性而又飽含真情的姿態,在日益成為社會交往交流主陣地的網絡世界里,不斷刷屏向上向善正能量,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刷亮刷新網絡空間。
愿英雄一路走好!
![]() |
![]() |
責任編輯:金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