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高處遠望洪坑村,古厝、圓樓、蕉園、鴻湖盡收眼底。
戴氏兄弟爭奇斗巧,競尚奢華,建造起一片府院華宅。
東南網9月15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林輝 )漳州市薌城區的古村落,最迷人的莫過于洪坑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這句話用來形容洪坑古村,再合適不過了。
洪坑(古稱鴻湖)古民居位于薌城區西郊天寶鎮北部,遠眺天寶山。相傳唐貞元二年(786年),開漳圣王陳元光女婿戴君胄后裔,攜歷代祖宗神牌,徙居龍溪縣游仙鄉墨溪(今天寶鎮墨溪村)。明洪武三年(1370年),嗣后二十六世戴從宣由墨溪遷至洪坑開基,為鴻湖社始祖,繁衍裔脈,至今已有640多年,傳衍至四十七世。古民居為戴姓聚居地,占地100畝,前后各有池塘。池塘呈狹長弧形,將整個村落環抱其中,故得名“鴻湖”。2013年,洪坑村被評為中國傳統村落。
洪坑(鴻湖)古民居依坡面水而建,錯落在青山綠水之中,與大自然融為一體。暗紅色的屋面斜坡縱橫交錯,秩序井然;三合院的格局依然完整,從容地往水平方向鋪展。古厝均以大條石砌墻基,墻壁以青磚砌成,屋頂鋪紅色板瓦,屬“青磚石壁腳”;屋脊線舒緩,檐角略略起翹,波浪一般涌起,為典型的飛檐翹脊的閩南古厝。
古厝建于清雍乾兩朝,距今已有300多年歷史。戴氏三十六世戴富(字伯嘉),恪守誠信的處事經營之道,帶領四子共建成17座三進、五進美輪美奐的大厝。據傳,當年造厝的石料與磚瓦都是從泉州水運而來,建大房時缺少石粉,戴家就以一斗白銀換一斗石粉。因此被編成歌謠:“有洪坑的厝,無洪坑的富;有洪坑的路,無洪坑的石鋪。”
古厝主體建筑里最重要的是大房、二房、三房、四房、六房頭和當店巷等建筑。大房叫“鳳棲堂”,二房叫“南鳳堂”,三房叫“鳳福堂”,四房叫“園鳳堂”。幾座大厝,格局和風格雖相差無幾,但布局獨特,各具特色。大厝與大厝、護屋與護屋之間都有小巷路相通,縱橫交錯,頗具迷宮特色。每座大厝都有古井,水源豐富,古時遇土匪侵犯時,各大厝門一關,匪盜無法進入,村民在內可安然生活。
“寸心無貪行忠效,務行德政為萬民。”戴氏一族自古有良好家風家訓,數百年來,其族人秉承“孝悌勤廉”祖訓,耕以豐衣食,讀以振家風,由是人丁興旺,清官良吏頻出。近現代更是人才輩出,在磚仔埕大厝,一門三兄弟皆為著名專家學者,其中長兄戴爾賓是著名橋梁專家,二弟戴邁倫為經濟學家,三弟戴文賽乃著名天文學家。還有醫學專家戴天佑、戴尅戎父子,醫學教授戴西湖,建筑專家戴志堅等人均出自于此,傳為佳話。漳州市薌城區紀委以“傳家訓文化精神,揚勤政廉潔清風”為主旨,依托戴氏優良家規家訓,修建了“鴻湖戴氏家風館”,為洪坑增添了幾分韻味。
斗轉星移,這里沒有攘攘的人群,就是如此的寧靜。洪坑的平凡和樸實讓你有別樣的感受,讓你穿越時空看到它曾經的繁華,讓你感嘆不已!
![]() |
![]() |
責任編輯:康金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