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畫:新科學
教育部今年初下發通知,要求秋季開學小學一年級開設科學課,每周不少于1課時。科學課與語文、數學一樣,從小學一年級就開設,這種重視程度引發社會廣泛關注。
新的科學課程體系有哪些變化?科學課現存短板如何補齊,怎樣更科學上好科學課?
新科學課程體系有哪些變化?
記者梳理發現,科學課進入小學課堂其實已經有16個年頭。2001年,依據國務院《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的指導精神,我國開始了新一輪的課程改革,當時將“自然”課更名為“科學”,起始年級從一年級變為三年級。
“過去,科學課在整個九年義務教育階段并未受到應有的重視。”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副研究員、小學科學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教科版《科學》教材主編郁波表示,“此前我們在課程開發、師資培訓、教材建設等方面取得了一些進步,但滿足不了國家發展需要以及孩子們和老師們的需求。”
從今年秋季開始的科學課是一套全新的課程體系,性質由啟蒙課程改為基礎課程。新科學課程標準除了科學知識、科學探究、科學態度外,還明確新增了技術與工程學,以及對社會與環境的責任。而且,新課標把小學科學課劃分為1至2年級、3至4年級、5至6年級三個階段,階段知識更細化。同時,學習評價體系也由之前的行為表現評價、紙筆測試評價、綜合評價等轉變為課堂教學評價、學生自評和互評,以及總結性評價。
記者翻看教育部部編的一年級科學課課本發現,一年級的科學教材只有植物、比較與測量兩個單元,目的在于幫助孩子認識周邊的植物和辨別生活中常見的材料。
“一年級科學教材內容比較少、比較淺,主要是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廣州大道南小學校長劉基國仔細閱讀后發現,一年級的科學課教材注重讓孩子從身邊的事物開始探究,記錄探索結果,利于評價、分享。
南昌大學附屬小學紅谷灘分校科學課教師楊昆認為,越早進行科學教育,越能在孩子心中播下科學的種子,越有利于創造能力和探究精神的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