搬遷還是扎根,生存還是毀滅。60多年前的右玉縣面臨一道前所未有的歷史難題。在談及山西右玉縣委一任接著一任帶領人民群眾治沙造林的故事時,習近平總書記要求中央黨校縣委書記研修班學員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像接力賽一樣,一棒一棒接著干下去。——題記
建國初期,位于毛烏素沙漠邊緣的山西省右玉縣,林木覆蓋率不足0.3%,曾因惡劣的風沙環(huán)境,而被外國專家認為不適宜人類居住,建議舉縣搬遷。現(xiàn)如今,這座“塞上小城”林木覆蓋率達到54%,成了綠色王國。
從1949-2017年,右玉縣先后有20任縣委書記走馬上任,并開啟了長達60多年的“營林史”。從一株幼苗到一棵大樹,從一片綠葉到一片森林,右玉縣廣大干群用汗水澆灌出了“綠色海洋”。
“右玉精神”詮釋執(zhí)政為民的初心。近些年來,不少地方都開啟了綠色GDP考核模式。然而,一直以來,GDP都是考核領導干部的一項主要指標。生態(tài)建設雖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卻窘于難出政績。1949年,首任右玉縣委書記張榮懷在徒步丈量右玉縣4個月后,毅然扛起了植綠的大旗。此后,歷任右玉縣委書記開啟了長達60余年的綠色接力。60多年來,右玉縣委書記換了一茬又一茬,但不變的是對治沙造林的堅持 。2016年,右玉縣仍是一個財政預算收入不足3億元的貧困縣。可見,為了治沙,歷任右玉縣委書記勒緊了褲腰帶;為了營林,右玉縣錯過了許多經(jīng)濟發(fā)展的“良機”。
不可否認,“功成必在我”仍是不少地方官員的座右銘。為了快速賺取政績,違規(guī)引進污染項目,大肆搶建形象工程的地方領導屢見不鮮。相較之下,“功成不必在我”的右玉精神更顯難能可貴。當前,我國生態(tài)文明建設雖然已經(jīng)取得不俗戰(zhàn)績,卻還有更泥濘的路要走,更艱難的坡要爬,更險峻的關卡要過。
俗話說:“前人種樹,后人乘涼”。生態(tài)文明建設要善為后來者謀,抱有“功成不必在我”的右玉精神。要善用辯證思維,發(fā)展目光要長遠,不急功近利;要善聽群眾呼聲,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彎路。毫無疑問,“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如今的右玉縣正疾馳在由“綠”到“富”的快車道。享有綠水青山,終能抱得金山銀山。反之,縱使有金山銀山,也未必能換回綠水青山。(浦城縣委文明辦 吳利武)
![]() |
![]() |
責任編輯:康金山 |
- 2017-08-29古田縣“樹文明新風 迎金磚賓客”志愿服務正式啟動
- 2017-08-29思明“文明微行動”走進輪渡碼頭 開展文明宣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