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廈門市投資近70億元,修復岸線沙灘、重構紅樹林。圖為翔安下潭尾濱海濕地公園的紅樹林。通訊員許競雄 攝
東南網8月24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潘抒捷 林澤貴/文 施辰靜/圖)既要金山銀山,也要綠水青山。廈門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堅持以規劃為抓手,以問題為導向,走出了一條綠色發展之路。生態立市,當地資源利用更加集約高效,環境質量不斷提升,生態保護持續強化,綠色發展新動能成效顯著,先后獲得了國家園林城市、國家森林城市、國家生態市等榮譽。
生態文明建設只有起點,沒有終點。廈門各界的共識和思路是: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健全目標評價考核機制,加快培育市場主體,推動綠色經濟發展,繼續探索出可復制、可推廣的有效做法和經驗。
規劃引領發展與生態雙贏
不久前,海滄臨港新城一幅地塊招拍掛,按流程相關規劃提交專家評審。對規劃的建筑容積率,廈門市交通研究中心提出異議:未來該區域的交通承載能力,難以承受現有規劃的建筑開發容量,機動車尾氣與生活污水排放等問題將會影響生態環境。
按照評審意見,建筑容積率需要降低。這意味著數億元的損失,怎么辦?海滄的選擇是:該降就降。生態環境保護沒有后悔藥可吃,只看眼前利益,未來付出的代價可能更大。
項目建設為生態讓路并非個例。事實上,廈門一直堅持規劃引領,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廈門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副院長謝英挺說,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城市建設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環境總體規劃等“多規合一”,整合為“一張藍圖”,強化生態控制線管控,形成了山區的綠色生態屏障和近海的藍色海洋生態屏障。
海滄大屏山公園就是一個案例。此前,這里曾打算規劃建設一座星級酒店,而且在城鄉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中,這一地塊也是建設用地。然而,項目用地卻處在“一張藍圖”劃定的生態控制線內。經協調,項目取消,規劃作了相應調整。如今,公園已是市民周末出游的好去處。
相關部門和單位的主動性也被調動起來。以廈門市環保局為例,該局不斷推進污水管網建設、規模化畜禽養殖污染治理、機場碼頭油改電等重點減排工程建設,為發展騰出總量空間。“環境質量不斷提升,單位GDP能耗持續降低。”廈門市生態文明建設領導小組辦公室有關負責人說,一升一降體現了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的雙贏。
![]() |
![]() |
責任編輯:康金山 |
- 2017-08-23倉山區委區政府主要領導帶隊檢查文明創建氛圍營造及市容環境
- 2017-08-23閩侯縣召開文明縣城網格化信息管理系統操作培訓會
- 2017-08-23鼓樓巾幗志愿者助力文明城市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