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小學語文教材中,注重對孩子的傳統文化啟蒙,讓孩子在認識漢字的同時,也使其熱愛中國傳統文化,從而領略其博大精深,筆者非常贊同。我們常講,要傳承優秀傳統文化,讓古詩文進教材,使孩子通過日常學習掌握使用,這正是夯實文化基石的治本所在,也是綠化文化之林的自信體現。
孩子仿佛一顆小苗木,澆灌什么樣的營養液決定著他將來的品質。時下,提起孩子的教育,動輒就是“出國留洋”,從小學開始,有條件的家長不惜下血本去留洋、游學,仿佛“洋教材”“洋學校”是孩子奔向精英的康莊大道。對此,筆者不敢茍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具有可取之處,特別是當下,“漢語熱”在世界范圍內興起,而作為漢語中最美的“古詩文”,理應在孩子身上得到有效傳承,中小學教材就是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接力棒”,通過古詩文學習,讓孩子離中華文化更近,增強孩子對傳統文化自豪感和學習興趣,對于孩子的成長具有根本性的作用。
學校仿佛一片小樹林,這片小樹林的底色需要文化自信來綠化。時下,教材之爭折射了多元文化下的自信焦慮。學校作為孩子的學習園地,承擔著文化自信的重要責任。語文教材備受廣大學生家長重視,也引發了諸如“貶中崇洋”之爭。在教材上,汲取外國優秀文化無可厚非,但教材更應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主,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大力弘揚優秀傳統文化,首次提出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工程,而教材作為中小學日常學習的主要載體,理應肩負起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重任,把文化自信體現到教材、教學上,讓學校成為一片郁郁蔥蔥的文化之林。
教材增加古詩文,一些朋友擔心文言文過于晦澀難懂,怕適得其反,使孩子望“文”生畏,這無異于杞人憂天,更透露出對中華傳統文化的“誤解”。晦澀難懂恰恰是因為我們離優秀古詩文遠了,對于孩子而言,正是汲取知識的最佳年齡,古詩文講究記誦,一時的不理解,并不影響古詩文的學習,并且,隨著年齡的成長、閱歷的增長、知識的豐富,孩子便會逐步理解腦海中的古詩文之意。對此,我們把自己的優秀傳統文化增加到教材之中,就是要用自信豐富我們的文化之林,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更加根深葉茂、茁壯成長。
![]() |
![]() |
責任編輯:康金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