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廈門8月21日電題:藍色暢想:廈門灣的生態樂章
新華社記者 沈汝發
在鼓浪嶼,居民在家中就可以看到白海豚跳躍嬉戲;在黃厝海域,擁有全國唯一的國家級文昌魚保護區;素有鷺島美稱的廈門,白鷺隨處可見……位于東南沿海的廈門,因為極其優美的海洋生態,聞名遐邇。
廈門市中華白海豚文昌魚自然保護區管理處處長劉巍說,中華白海豚極為珍稀,需要豐富的生物種群才能存活,文昌魚對水質要求很高,這幾年中華白海豚的數量和文昌魚的種群密度穩中有升,主要得益于廈門灣良好的海洋生態。
據廈門海洋部門統計,廈門灣擁有近2000種海洋生物,其中不少屬于珍稀海洋物種,2012年被國家海洋局確定為全國首批海洋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廈門珍稀海洋物種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連續2年在農業部水生生物自然保護區考核中位列總分第一。
良好的生態不僅為海洋生物提供了很好的棲息環境,也吸引了許多游客慕名而來。“我們就是沖著廈門的海過來的,真的是太漂亮了。”黑龍江游客劉辰暑期帶著孩子在海里游泳,“海水這么干凈,太難得了。”
廈門全市陸域面積約1600平方公里,海域面積約390平方公里,海岸線總長226公里, 其中深水岸線31.7公里,岸線曲折,類型多樣,是一個復合式的海灣。
廈門海域也曾網箱密布,并產生大量海洋垃圾。廈門市海洋與漁業局資源環境保護與觀測預報處處長張煦榮說,從1998年開始到2008年10年間,廈門投入數十億元進行退養整治,退出養殖海域7萬多畝,整治海域面積161平方公里,退墾還海約4.5平方公里。
“‘中國最文藝小漁村’曾厝垵以前也在環島路海水養殖海域中,很難想象吧?”張煦榮說,通過整治,廈門海域水體交換能力得到改善,由養殖產生的海洋垃圾也得到徹底清除。
海漂垃圾是近年來海域污染的重要源頭。“廈門市堅持遵循‘陸海統籌、河海共治’的原則,從源頭上進行整治。”廈門市海洋與漁業局海域與海島管理處處長黃超群舉例說,廈門海域七成以上的入海污染物來自九龍江。廈門與九龍江流域的漳州、龍巖兩市開展合作,啟動九龍江流域綜合整治工程,解決流域給河口海域帶來的環境問題。
![]() |
![]() |
責任編輯:康金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