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連續劇《人民的名義》前段時間在電視臺熱播之后,在觀眾中引起了廣泛的關注和普遍的熱議。在此,筆者不想參與對該劇的功過是非爭論,只是對其中兩個人物頗有感慨,一個是反貪局局長陳海,另一個是省委書記的兒子趙瑞龍。
陳海出于生老革命家庭,父親陳巖石是一位老革命家,退休后的他依然熱道心腸,心中裝著老百姓。陳巖石老檢察長為官一生,以身為范,做遵規守紀清正廉潔的表率,用好作風帶出好家風,培養出了陳海這樣時刻把人民群眾放在心上的好兒子。另一個人物是省委書記趙立春,在他當政時,為兒子謀取私利,處處有照顧,步步走捷徑。他的兒子趙瑞龍在父親的“照顧”下,貪婪之心大開,結果在歪門邪道上越陷越深,不能自拔。
同為高干子弟的陳海和趙瑞龍,因為不同的家風,讓兩人有了不同的人生軌跡,最終結局迥異。因為有好的家教與家風,陳海有了正確的人生觀,走的是人間正道,前途一片光明,雖然遭貪官暗算躺在醫院里,但卻有口皆碑。而趙瑞龍雖然身家上億,卻如過街老鼠人人喊打。
“欲影正者端其表,欲下廉者先之身”“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中國傳統文化一直都有廉潔家風的記載。古有《孟母三遷》的家教故事,諸葛亮的《誡子書》“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還有明朝袁崇煥的家訓:“心術不可得罪于天地,言行要留好樣與兒孫。”提醒人們要心存良善,不可有害人之心;為人父母者要謹言慎行,做子女的表率。今有毛澤東“戀親不為親徇私,濟親不為親撐腰”,不僅如此,還把自己的兒子送上前線;周恩來為家人立下“十條家規”;朱德引導子女“要接班不要接官”……他們沒有給后代留下萬貫家產,卻為后人留下了淡泊名利、無私奉獻的家風;他們都出色踐行了秉持公心、廉潔為民的理念,為我們把握好權力與親情的關系樹立了榜樣。
這些例子說明,父母是孩子最重要的老師,家庭生活的氛圍總是在潛移默化的影響著家里人的行為活動。領導干部作為“關鍵少數”,更應該清醒地認識到自己的家風不是小事,不是家庭私事,而是“一人貪戾”則“一國作亂”的大事。對領導干部來說,在干好本職工作的同時,還應以自身清正為家人樹立標桿、當好榜樣、做好老師,嚴格要求、教育、監督,將崇廉尚潔的理念融入家庭,將反腐警鐘敲響在最前沿,把家庭筑成拒腐防變的堤壩,只有這樣方能使每個家庭成員在自己的生活、工作中扮演清廉“音符”,整個家庭才能奏出風清氣正的交響樂,孩子才能在這樣的環境下健康成長。
陳海和趙瑞龍的不同的人生軌跡告訴我們的黨員干部:好的家風,會引導孩子走向美好的前途,無論坎坷還是曲折,方向永遠是正確的;而錯誤的導向則會將孩子引入歧途,甚至是不歸路。(涵江區委文明辦 陳志平)
![]() |
![]() |
責任編輯:康金山 |
- 2017-08-21泉州扎實推進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文明植阡陌 新風入村鎮
- 2017-08-21廈門集美區常態化開展形式多樣的文明宣講活動
- 2017-08-21生態文明重在建設貴在創新
- 2017-08-18思明區推行“社區文明公約” 激發全民參與創建
- 2017-08-18思明區推行“社區文明公約” 激發全民參與創建
- 2017-08-18思明區推行“社區文明公約” 激發全民參與創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