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拄著拐杖,步履蹣跚的老人,在斑馬線上走著走著,卻突然脫下頭頂戴的帽子,深深地鞠了一個躬。這一幕車輛禮讓行人,行人向司機行禮的畫面,被記錄在了一段時長9秒的短視頻當中。﹙8月4日東南網﹚
該事經媒體報道后,引起廣泛關注。據統計,短短幾天,視頻已經超過3000萬次點擊。事件的兩位當事者,一位是遵守交通安全法做到了斑馬線禮讓行人,一位是被人禮讓而向車主鞠躬致謝。兩位看似極其平常的互動,以互相尊重的方式給人們作出了一個斑馬線上人車和諧相處的示范,讓原本倉促而又容易出事故的斑馬線變得從容而有故事。
當下,社會的節奏變得越來越快,路上盡是車輪滾滾步履匆匆。我們經常可以看到,在交通路口,當紅燈倒計時秒數歸零后還沒變為綠燈時,機動車道上車輛就踩油起步,人行道上行人也大步前沖;在斑馬線上,機動車常常速度不減毫無禮讓,行人是一擁而上無視車流,時時上演了一場人車相爭的險劇。
盡管《道路交通安全法》第四十七條就明文規定了機動車行經人行橫道時,應當減速行駛;遇行人正在通過人行橫道,應當停車讓行。各地交警部門也開展各種宣傳勸導和專項整治,但從一些報道看,這一條交規在各地都落實不到位。甚至有的司機腦子里完全沒有這個概念,有的在斑馬線前不但不減速不禮讓,甚至還故意鳴笛催促行人爭取搶時間。有的行人無視紅燈和交警勸導,帶著你不敢撞我的想法違規與車搶行,給原本路上長長的車流增添擁堵。筆者認為,之所以會造成人車互不相讓,不在于彼此時間的緊張,而在于互相禮讓的吝嗇和互相尊重的缺失。
事實上,生活中行人與司機的身份也并非固定,每個行人不一定是司機,但每個司機一定是行人。無論是誰,都會有走上斑馬線的時候,都會有老得步履蹣跚的時候。此時,開車的人們應多一點為行人著想,放慢車速,禮讓行人,讓文明與車速同步。而被禮讓的人們,當你看到遠處開過來的車子因你正準備通過或正在通過斑馬線而停車禮讓時,你可以不要象那位老人家脫帽鞠躬,但不妨向司機豎起大拇指或點頭微笑示意。喧囂的馬路無法讓彼此聽到謝謝的聲音,但暖心的小舉動一定能夠讓我們感覺得到彼此的善良。
有一句話說得好:車讓人,讓出一份安全;人讓車,讓出一份文明。它告訴我們,交通的安全和文明離不開人與車的互相禮讓。推此及彼,生活中的處處細節也需要我們時時用心。當你在公交車上被人讓座時,即使是應該的也要向對方說聲謝謝;當你給他人造成不便時,即使再忙也要及時向對方表示歉意。無論生活節奏如何加快,我們每人都不能忘記互相的理解和尊重,只有這樣,文明禮讓才能行穩致遠。(泉州市豐澤區委文明辦洪春來供稿)
![]() |
![]() |
責任編輯:康金山 |
- 2017-08-21泉州扎實推進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文明植阡陌 新風入村鎮
- 2017-08-21廈門集美區常態化開展形式多樣的文明宣講活動
- 2017-08-21生態文明重在建設貴在創新
- 2017-08-18思明區推行“社區文明公約” 激發全民參與創建
- 2017-08-18思明區推行“社區文明公約” 激發全民參與創建
- 2017-08-18思明區推行“社區文明公約” 激發全民參與創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