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某飯店的李經理告訴記者,“前些年這個時候,我們的電話都被打爆,但今年預訂‘謝師宴’的很少。”李經理介紹,很多學校都發了通知,要求教師不得接受學生的吃請,做餐飲的對這種變化感覺明顯。近幾年,全國各地嚴查嚴剎“謝師宴”等吃請歪風,家長們紛紛反映身邊的“謝師宴”“降溫”了。(人民日報)
又是一年畢業季,正是一大批莘莘學子金榜題名之時。中國幾千年來的傳統美德當中,有一種稱為尊師重道。孩子考上大學,老師是功不可沒的。為表達對老師的感激之情,許多家庭會選擇宴請老師,再加上商家的推波助瀾和家長的攀比從眾心理,謝師宴也就應運而生,從而滋長了不正之風,也扭曲了師生關系。近幾年來,地方不斷強化問責,明確禁止黨員干部及廣大教師參加任何形式的“謝師宴”,剎住了為升學為名吃請的歪風,謝師宴的熱度漸漸降低。
為尊師重道而謝師固然沒錯,但是“謝師”一定要“宴”他們嗎?表達感激之情一定要在吃吃喝喝上面解決嗎?其實不然,“謝師”重在表達我們真誠的感恩之情,而一些新的謝師方式也很受老師歡迎。據了解,在北京市第十七中學,莘莘學子將感恩之情化作一封封書信、一首首原創詩歌、一條條祝福短信;在山東省實驗中學,最重要的謝師環節安排在高考前最后一次班會上,師生們一起回憶往昔、展望未來,并倡導“文章謝師”……這些感念師恩的方式雖然簡樸,但是意義內涵并不輸給謝師宴。這些真摯的方式,既不會讓老師們左右為難,又能助力營造健康文明的社會風氣,為新民風建設注入新的氣息。
“一朝沐杏雨,終身感師恩”,學生應當永遠銘記這一份珍貴的師生情。但這一份感恩之情,不應該用一頓變味的謝師宴來表達,而更應該用文明的方式來表達,以學有所成來回報師恩。教師需要拒絕參加謝師宴,不收謝師禮,自覺維護廉潔的師生關系,嚴守師德規范。抵制謝師宴,弘揚新風尚,從你我做起!(涵江區委文明辦 方艷 )
![]() |
![]() |
責任編輯:康金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