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油畫) 羅中立
粗糙的大手端著一只破瓷碗,日曬雨淋的黝黑面容,刀砍斧鑿的皺紋,干涸欲裂的嘴唇,只剩一顆牙的“父親”咧嘴笑著,他的笑容有苦澀與隱忍,也有樂觀與希望?!案赣H”是中國千千萬萬農民中的一員,飽經滄桑,吃苦耐勞。羅中立的油畫作品《父親》,是20世紀80年代的經典美術作品,直擊人心,難以忘懷。
在中國美術館10萬余件的館藏藝術品中,這件作品堪稱經典,曾多次入選大型主題性展覽,也曾遠渡重洋,在國外著名美術館中展示,深深地打動著無數中外觀眾。有人說,畫作中的父親不僅僅是某位中國農民的父親,而是歷經“文革”劫難8億中國農民的象征,他歷經磨難,卻笑對生活,許多觀眾在作品前泫然淚下。
1980年夏,當時羅中立還是四川美術學院油畫系三年級的學生,將一位四川大巴山年老農民的肖像放大至“領袖像”的規格,以精微的照相寫實主義手法,將他的臉部和手部皺紋、汗水、老年斑、粗瓷大碗等細節精細刻畫,生動地表現了一位普通農民飽經風霜的形象。1980年12月,作品入選第二屆全國青年美展并獲一等獎,1981年1月發表于《美術》雜志的封面,同年4月被中國美術館收藏。
《父親》一經展出,就在中國美術界引起強烈反響,并受到整個文化界乃至整個社會的關注,并被視為“鄉土現實主義美術”的開篇之作。一位普通農民的肖像為何產生如此大的藝術影響力?也許最重要的是作品的題材突破了“文革”時期對工農兵形象的概念化表達,雖然對農村與農民的關注是20世紀中國藝術的傳統,但是在“文革”期間,被意識形態干預和扭曲了的藝術背離了藝術的規律,成為政治的工具,作品成為政治概念的圖解,畫壇充斥著“紅、光、亮”、“高、大、全”的人物形象,千人一面,毫無個性。畫家們不僅只能表現工農兵,而且還只能表現樂觀向上的工農兵,幾乎所有的人物形象都充滿了陽光感和幸福感。《父親》雖然以農民為表現對象,但是沒有落入以往的窠臼,他著意于表現農民的愁苦與艱辛,他是一個普通的農民,是一位平凡的父親,他讓人心酸,也讓人感動。
在之前的肖像畫中,只有表現政治領袖才會出現巨幅尺寸,普通人物尤其是農民是不可能以如此巨大的尺幅加以表現的,因此,巨大的《父親》橫空出世,給人以強烈的視覺沖擊力。從作品的表現手法來看,它是對“文革”時期革命現實主義手法的突破。以往許多作品一味歌頌和粉飾社會現實,虛假而空洞。畫家借鑒西方現代藝術中的照相現實主義手法,以正面特寫的方式表現對象:黝黑的面容,苦難的皺紋,干裂的嘴唇,難言的目光……如此生動,如此傳神。因此,這幅作品的誕生,意味著“鄉土現實主義美術”由此興起。此后,一批藝術家拋棄過去那種虛張聲勢的理想主義和矯飾現實主義,將目光投向自然、質樸的鄉村世界,以人道主義為出發點,客觀真實地描繪鄉村世界,表現鄉土風情,表達鄉土情懷,并思考民族和國家的命運。中國藝術家亦在回歸鄉土的歷程中找到了精神的寄托和藝術表現的突破口。
《父親》作為“鄉土現實主義美術”的開篇之作,不僅以強烈的視覺效果和情感力量打動了觀眾的心,還呼應了反思“文革”、呼喚人性乃至啟蒙社會的普遍思潮。正如羅中立所言:“農民是這個國家最大的主體,他們的命運實際上是這個民族和這個國家的命運?!薄陡赣H》之所以具有如此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就在于這一形象不僅僅表現了一位普通農民的命運和生存境遇,而且折射出民族之滄桑與時代之變遷。
(裔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