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一個道德大國,商代就提出了“六徳”:
知、仁、圣、義、忠、和。儒家在忠、孝、和、禮、義、仁、恕、廉、恥、智、節(jié)、謙、誠13方面確立了道德規(guī)范。當下,弘揚社會主義道德,倡導傳統(tǒng)美德,已成為重要的社會發(fā)展目標,我們要讓道德模范成為受人禮遇的座上賓,讓崇德向善成為公共精神,讓道德力量轉化為文明追求。
在學習道德模范中感悟道德內涵。百度詞條這樣解釋“道德”,指衡量行為正當?shù)挠^念標準,是指一定社會調整人們之間以及個人和社會之間關系的行為規(guī)范的總和。可見,各種道德規(guī)范和總結,有一定的抽象性、概括性和理論性。具備一定文化知識者,能理解這些道德條文。文化知識水平不夠高者,對之的理解可能就會有一些困難。而當我們通過道德模范的評選:或是愛崗敬業(yè)的事跡,或是樂于助人的行為,或是崇德向上的舉止,或是無私奉獻的行為,道德模范們用看得見的行動,用非常感人的事跡,行塑著各種道德條文、禮儀規(guī)則等,抽象的道德精神轉化成為了靈魂的高貴、高尚的言行和生活細節(jié)。讓公眾有了更多感同身受的理解,增強了對道德精神的形象化的感悟。
在宣傳道德模范中塑造道德認同感、共鳴感。道德模范的舉止是高尚的,境界是開闊的,精神是無私的,他們的微小行為都能帶來強大的精神感染力和影響力。因此道德模范評選以后,還要進行轟轟烈烈、大張旗鼓的宣傳,通過這種宣傳,將道德模范的先進事跡傳達到更遠的地方,也借此傳遞一種重要的公共治理方向:崇德向善是重要的社會發(fā)展方向,在市場化時代也不能迷失。我們要通過對道德模范的敬仰和尊重,達成一種不約而同地精神認同:社會發(fā)展需要注重物質效應,也要注重精神文明和道德效應。道德模范作為道德方面的先進者、先行者和富有者,同樣是社會上的成功者和英雄。通過這種尊重和強化,引領更多人崇德向善見賢思齊,培養(yǎng)高尚品格,傳承傳統(tǒng)美德。
荀子曰:蓬生麻中,不扶而直。是說,蓬昔長在大麻田里,不用扶持,自然挺直,比喻生活在好的環(huán)境里,能得到健康成長。我們經常瀏覽道德模范的事跡,總在將道德模范當做良師益友,內心真善美的力量就能被慢慢激活。道德模范成了精神催化劑,將每位公民內心深處的以德為本基因轉化為一種自覺自動的文明發(fā)展動力,沒有任何人要求,沒有強迫性的制度規(guī)范,人們也能崇德向善,自覺自律,成為“現(xiàn)代化的君子”。這種文明的自覺追隨和跟進成了常態(tài),個別不良風氣、道德冷漠等,就能得到有效清除,在精神發(fā)展和道德發(fā)展方面跨進一大步,讓“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的古訓成為今人的自覺的行為規(guī)范。
![]() |
![]() |
責任編輯:康金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