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幾何時,在沿海僑鄉福建長樂市,婚喪喜慶講排場、比闊氣,大操大辦、分發紅包之風甚囂塵上,“結不起婚”“死不起人”成了當地老百姓的難言之隱、心頭之痛。去年以來,一場“清風運動”讓多年的歪風陋俗得到了根本整治,群眾如釋重負,拍手稱快。(新華社)
隨著鄉村環境衛生綜合整治和美麗鄉村及特色小鎮建設的不斷推進,咱老百姓的生活實現了由貧窮到溫飽,再到整體小康的跨越式發展;中國社會也實現了由封閉、貧窮、落后和缺乏生機到開放、富強、文明且充滿活力的歷史巨變。
但我們也應當看到,在一些偏遠農村尤其文化生活貧乏的地方受“面子”的影響,普通百姓也被“綁架”,條件好的盲目跟風,條件差的只能“打腫臉充胖子”。子女怕被人瞧不起,四處舉債操辦的有之;“天價彩禮”負擔不起,一路飆升的巨額彩禮成鄉村戀人的“幸福殺手”的有之;兄弟姐妹經濟條件差距較大,為操辦老人壽宴喪事出錢多少而爭執反目的有之;老人怕過世后讓晚輩負擔太重,有病不吃藥給子女攢錢的有之;年輕人相親看對方家里健在的老人多不多,怕婚后負擔不起的也有之……所有這些表象都與美麗鄉村建設極不相襯,與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極不合拍,與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格格不入。
常言道:“沒規矩不成方圓。”福建長樂市針對鄉村婚喪喜慶講排場、比闊氣,大操大辦、分發紅包之風甚囂塵上,“結不起婚”“死不起人”成為當地老百姓的難言之隱、心頭之痛的實際,嚴格執行中央“八項規定”精神、推動糾正“四風”往深里抓、實里做,改革創新、大膽探索,并內化于心、外化于行,促進了良好政治生態和社會風氣的形成,不失為移風易俗的一種治理舉措和有效途徑。
建設美麗鄉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離不開打造一個又一個幸福、美好、文明、和諧的家庭。因此,從源頭上剎住鄉村歪風陋俗,必須明確推動移風易俗、樹立文明鄉風的“路線圖”部署傳達到所有鄉村街道,到達每一個“神經末梢”,并下決心向歪風陋俗宣戰,開展一場“清風運動”,打出一系列組合拳。
為此,各地應結合當地實際、移風易俗的政策和規定,以區域統籌推進為重點,普遍建立紅白理事會、完善婚喪喜慶村規民約,并做出約束和干預,使這項工作有章可循。同時,盡快完善農村養老保障體系建設,加大力度解決農村養老問題,讓老人少一些后顧之憂。此外,要加強輿論宣傳,營造移風易俗光榮的社會新風尚。基層黨員干部要率先垂范,樹立榜樣,引導群眾共同挑戰舊傳統。
風氣之漸,往往積習日久;移風易俗,則必雷厲風行。歪風陋俗已演化為當前鄉村的社會痼疾,老百姓已被“綁架”得下不了臺,要徹底地肅清其影響,必須有人站出來為他們“撐腰”,惟有人人正視問題、在思想認識上“較真”,緊緊抓住“牛鼻子”、在整治措施上“較真”,全面聚焦重點、在監督問責上“較真”,鄉村移風易俗工作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就會持續、協調和健康發展,婚事新辦、喪事簡辦、文明理事的社會風尚就會形成氣候,中華五千年優秀傳統文化,才能繼續發揚光大并熠熠生輝。(泉州文明辦 朱波)
![]() |
![]() |
責任編輯:康金山 |